YK
口腔頜面醫訊
2024年01月30日 15:59
【病因】 舌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是“癌瘤病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癌瘤病因包括:①外來刺激因素,如殘根、殘冠、不良修復體、煙酒、嚼檳榔等局部因素的長期慢性刺激;②內在因素,如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紊亂、機體免疫下降以及遺傳因素等;③由白斑、紅斑、扁平苔蘚和乳頭狀瘤等癌前病變發展而來;④也可能與HPV感染有關。 【診斷與鑒別診斷】 1.發病原發部位在以輪廓乳頭為界的舌前2/3(發生于舌后1/3者屬于口咽癌范圍,即舌根癌),90%以上為鱗狀細胞癌。 5.生長較快,常有明顯疼痛及觸痛,浸潤舌肌時可導致舌運動受限或舌固定,影響說話、進食和吞咽。晚期舌癌可浸潤口底、破壞下頜骨。如繼發感染或侵犯舌根可發生劇烈疼痛,疼痛可放射到耳顳部。 6.早期即可發生頸淋巴結轉移,轉移率較高,常可在易發生轉移的ⅠB及Ⅱ區捫及腫大淋巴結。有時舌癌可發生對側頸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遠處轉移一般多轉移至肺部。 7.CT檢查顯示多為軟組織異常增生和腫塊形成,增強后腫塊多有強化表現,進而顯示其與周圍組織的分界。MRI病變信號在T1加權像多與周圍肌組織信號相等,T2加權像多呈混合信號或高信號改變,增強后病變可有增強。全身PET-CT檢查排除或發現遠處轉移。 8.應注意與結核性潰瘍、梅毒性潰瘍和創傷性潰瘍相鑒別。最終確診需結合組織病理學檢查,初診必需包括TNM分期。 (1)原發灶切除:應在距腫瘤邊界外1.5cm左右處切除或遵循解剖間室切除,到達各方向切緣陰性是手術原則。術后舌體缺損小于1/3者可直接拉攏縫合,缺損大于1/3而小于1/2者可視具體情況行直接拉攏縫合或選用不同皮瓣整復,缺損大于1/2者應用帶蒂或血管化游離皮瓣進行立即整復。 (2)頸淋巴組織清掃:T3和T4患者或腫瘤浸潤深度大于0.4cm的患者應同期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若已證實有轉移者,應同期行根治性頸淋巴清掃術,術中應注意口底淋巴結的清掃;若癌灶超過中線,根據情況可考慮行雙側頸淋巴組織清掃術。有條件也可在術中行前哨淋巴結活檢,用以確定頸淋巴清掃術術式。 2.放射治療 (1)可用于T1和T2期患者的單獨治療。 (2)用于T3和T4期患者的術前或術后輔助治療。術后輔助放療開始時間距離手術時間應不超過6周。 3.藥物治療 首選藥物有金屬鉑類(卡鉑或順鉑)、氟尿嘧啶和紫杉醇類(多西他賽或紫杉醇)抗癌藥物,多為聯合用藥,常用方案有:鉑類+5-氟尿嘧啶+紫杉醇類,或鉑類+5-氟尿嘧啶,給藥方式推薦首選靜脈時辰給藥。一般用于: (1)有全身轉移者。 (2)術前、術后輔助治療。 (3)與放療聯合應用,即放化療。 4.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 對復發、不能手術切除、全身轉移、含鉑類藥物化療失敗的晚期舌鱗癌患者,可行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目前免疫治療主要用免疫檢測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或Nivolumab行PD-1/PD-L1通路阻斷治療。Pembrolizumab單藥或與鉑類/5-氟尿嘧啶聯用均為一線治療方案,但Pembrolizumab單藥作為一線治療方案僅適用于腫瘤PD-L1表達CPS≥1的患者;靶向治療目前用西妥昔單抗治療,一般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常用方案為EXTREME方案(順鉑/卡鉑+5-氟尿嘧啶+西妥昔單抗)。 5.綜合序列治療或多學科綜合治療(MDT) 主要是針對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即是以手術治療為主,有序結合多種方法的綜合治療。一般公認序列是:先行手術切除腫瘤,或先行化療或放療待腫瘤縮小后再行手術切除,術后若證實有不良預后因素,應再行放療或放化療。舌癌及口腔癌和口咽癌的不良預后因素均包括:切緣陽性、淋巴結包膜外受侵、多個淋巴結轉移、神經周圍、淋巴管、血管受侵。 |
|
來自: 軍休強軍路 > 《衛生部,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