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根據目前被廣泛接受的物理學理論,尤其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光速是宇宙中物質運動速度的上限,真空中的光速約為 299792458 米 / 秒 ,這一速度是不可超越的,10 億倍光速的飛行目前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 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原理指出,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對于任何參考系都是恒定不變的,與觀察者和光源的運動狀態(tài)毫無關聯,也不存在任何特殊的參考系。這就意味著,無論一個物體的運動速度有多快,光相對于它的速度始終保持光速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即使一艘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在飛船上發(fā)出的光,對于飛船內的觀察者和地球上靜止的觀察者而言,其速度依然是光速,而不會因為飛船的高速運動而疊加飛船的速度。 從質能方程 E=mc2 可以得知,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其質量會趨向于無窮大。 ![]() 要讓一個質量無窮大的物體繼續(xù)加速,就需要無窮多的能量,而這在現實中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這就如同讓一輛汽車不斷加速,隨著速度越來越快,所需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多,當接近光速時,所需能量將變得超乎想象的巨大,直至無窮。 此外,在現實世界里,也不存在絕對剛體。例如,當我們設想一根無限長的棒子,使其繞一端旋轉,理論上另一端的速度會無窮大從而超光速,但實際上,棒子在受力時必定會產生形變,這一過程的傳遞速度實際上就是固體內部的音速傳播數值,利用應力波傳遞信息,除非是剛體,否則不可能超越光速。 要探討以 10 億倍光速飛行能否到達宇宙邊界,我們首先得了解宇宙的大小。 目前,關于宇宙大小的主流理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 ![]() 這一理論認為,宇宙源于 138.2 億年前的一次奇點大爆炸 。在爆炸之前,宇宙處于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奇點狀態(tài),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被壓縮在這個奇點之中,時間和空間也起始于這次爆炸。大爆炸發(fā)生后,宇宙開始了急劇的膨脹與降溫過程,各種基本粒子逐漸形成,隨后原子、分子、星云、恒星、星系等天體相繼誕生,逐步演化成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基于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的觀測研究,科學家們推算出了可觀測宇宙的大小。可觀測宇宙是指以地球為中心,我們目前能夠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其半徑約為 465 億光年 ,直徑約 930 億光年。 ![]() 這個范圍內包含了數以千億計的星系,每個星系又包含著海量的恒星、行星、衛(wèi)星等天體。例如,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直徑約為 10 - 20 萬光年,包含了大約 1000 - 4000 億顆恒星 。而在可觀測宇宙中,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可能多達數千億個。 然而,可觀測宇宙僅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由于宇宙在不斷膨脹,且膨脹速度超過了光速(這里指的是空間的膨脹速度,并不違反物質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的理論),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星系發(fā)出的光,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永遠無法到達地球,這些區(qū)域構成了不可觀測宇宙。至于宇宙的實際大小,目前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有科學家推測,宇宙可能是無限大的,在我們可觀測宇宙之外,還有無盡的空間和物質,宇宙沒有盡頭,一直延伸至無窮遠處;也有觀點認為,宇宙是有限但無邊界的,就如同地球的表面,從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點出發(fā),一直向前走,永遠也找不到邊界,但地球的表面積卻是有限的。 ![]() 宇宙可能類似于一個三維的 “超球體”,我們在宇宙中無論朝著哪個方向前進,最終都可能回到原點,只是這個 “超球體” 的尺度極其巨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假設我們突破了物理學的限制,真的擁有了以 10 億倍光速飛行的能力,那么朝著一個方向一直飛行,是否就能抵達宇宙邊界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與宇宙的形狀密切相關。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時空并非是絕對平坦的,而是彎曲的,宇宙中不存在絕對平直的方向,任何方向的指向軌跡都是沿著彎曲時空的 “測地線”,光線的軌跡也不例外。 目前,關于宇宙的形狀,科學界主要有三種主流觀點,分別是平坦的、馬鞍形(開放型)和封閉球形(閉合型) ,但至今仍未有定論。 ![]() 在平坦的宇宙模型中,空間在各個方向上無限延伸,就像一個沒有盡頭的平面。在這樣的宇宙里,無論飛船以多快的速度飛行,哪怕是 10 億倍光速,也永遠無法找到邊界,因為它本身就沒有邊界,飛船只會一直朝著無盡的遠方飛去,永遠也飛不到盡頭。就好比在一個無限大的平面上,無論你朝著哪個方向走,都不可能走到邊緣。 如果宇宙是馬鞍形(開放型),其曲率為負,空間同樣是無限開放的。在這種形狀的宇宙中,光線會沿著彎曲的路徑傳播,飛船的飛行軌跡也會隨之彎曲。隨著飛行距離的增加,飛船與出發(fā)地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而且不會有返回的可能,更無法到達所謂的邊界,因為宇宙在這種模型下是無限延展且沒有邊界的,飛船會一直穿梭在不斷延伸的宇宙空間中,沒有終點。 而對于封閉球形的宇宙,它是有限但無邊界的。 想象一下,我們在地球的表面沿著一個方向一直走,最終會回到出發(fā)點,因為地球表面是一個二維的封閉曲面。類似地,在一個三維的封閉球形宇宙中,飛船朝著一個方向飛行,看似是一直向前,但實際上由于時空的彎曲,它最終也會回到原點,就像在一個巨大的球面上做環(huán)球旅行,無論怎么飛都飛不出這個球面,自然也就無法到達宇宙邊界。 宇宙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反過來說,處處都可以被視為宇宙的中心和邊界。 目前我們所認知的宇宙只是可觀測宇宙,這是以地球為中心、半徑約為 465 億光年的球體 。由于宇宙年齡約為 138.2 億歲,有些天體發(fā)出的光至今還未到達地球,未來可觀測宇宙的范圍還會進一步擴大;而有些天體的光也許永遠也到不了地球,因為離我們遙遠的星系所在的空間正以超光速膨脹(空間是光運動的場所,不受光速不變限制),所以實際宇宙要比可觀測宇宙大得多。 ![]() 宇宙是一個具有時間維度的動態(tài)膨脹的四維時空,在這個宏大的體系中,每一個點都可以看作是宇宙演化的中心,同時也都處于宇宙的 “邊界” 位置,因為宇宙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外部空間來界定邊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都既是宇宙的中心,也是宇宙的邊界,只是我們難以直觀地感受和理解這種特性。 盡管目前 10 億倍光速飛行及到達宇宙邊界只是美好的想象,但科學的發(fā)展總是充滿無限可能。回顧科學史,許多曾經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成為了現實。 例如,古人渴望像鳥兒一樣飛翔,這在當時看似遙不可及,但隨著航空技術的發(fā)展,飛機的發(fā)明讓人類實現了翱翔藍天的夢想;曾經人們認為遠距離即時通信是天方夜譚,而如今互聯網和通信衛(wèi)星的普及,讓全球各地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視頻通話和信息交流 。或許在未來,隨著物理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我們能夠找到超越現有認知限制的方法,實現更快速度的飛行,對宇宙邊界的探索也會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
|
來自: 激揚文字 > 《光/波/光速/磁/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