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Into the Wild 零距離從城市到自然 ![]() 提起牛津,大概率想到的是蜜色石墻的古老學院,圓形的著名圖書館,披著黑袍子去趕考的學子,還有那些穿越幾個世紀仍在發光的名字…… 牛津的“學術濾鏡”太強了,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它另一個同樣動人的存在:自然。 牛津打動人的地方,不只有學術殿堂,還有它與自然的距離——從城市到自然,幾乎是零距離。 從市中心出發,不需要開車,不需要導航,徒步不到十分鐘,就是草地、濕地、運河、森林。 ![]() ![]() 最經典的路線是從Christ Church Meadow出發,沿著泰晤士河慢慢走,一路有白鵝、野鴨、天鵝,有小松鼠在林間蹦跳,有坐在樹下看書的學生,河面劃槳的年輕人,還有在河邊船屋長期生活的居民。 ![]() 牛津的每一個片區,都有廣闊巨大的草坪,草地不會修剪成整齊劃一的“綠毯”,而是隨季節瘋長,與野花共生。供孩子們踢球,供人們散步、遛狗,可以說只要抬腳出門,家門口就是綠地。 ![]() ![]() 每個區也都有自然保護區Nature reserve,那些“自然”不是后期造景、不是“公園化”,而是保留了最大程度的原生態。 ![]() 小路不是鋪磚的觀光通道,而是隨人踩出來的泥土小徑。這個環境不完全是給人準備的,也是給鹿、狐貍、野鴨、松鼠甚至蝙蝠準備的。 這和我們熟悉的公園不太一樣。我們習慣了人工修剪后的“文明自然”,花壇成幾何圖案,樹木整整齊齊,路邊立著“請勿踩踏草坪”的牌子,人與自然之間始終有一層隔離帶。 ![]() 02. Into the Wild 沒被文明征服的留白是奢侈的 ![]() 牛津西北方向的Port Meadow距離City Center不過幾步之遙,卻是一塊從公元10世紀開始就未曾耕種,沒有開發的天然牧場。 在這里你會驚訝的看到牛群、馬群悠閑的吃草打滾兒,沒有圈起的圍欄,而且無人放牧。天鵝和鴨子在水里自由游弋,樹長得歪七扭八,土路在下雨天會踩得稀巴爛……一切都是原始、粗糙、天然的樣子。 ![]() ![]() 槳板、Kayak ,Canoe,夏天有各種悠閑的水上娛樂,有人在河里游野泳,在河邊跑步、遛狗、冥想、騎行,冬天還有人在結了冰的湖面溜冰…人和動物的精神狀態在這里都極度松弛。 ![]() ![]() 一千年過去了,這么大一片空地沒有建學院或蓋地標,沒有開發房地產。在城市的核心位置,保留一塊沒有被文明征服的留白是奢侈的。 有時候我會想,這種城市設計的背后,其實是一種很深的信念:不干預,是最高級的用心。 看上去它不怎么“用力”——不需要精雕細琢、費盡心思做景觀設計,但正是這種“無為”,才保留了自然的生命力和不確定性。 它允許生物自發生長,也讓人類恢復和自然相處的本能。你不在觀看自然,你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 03. Into the Wild 粗礪和質樸更能撫慰人心 ![]() 這樣的環境不“完美”,而是有一點野性、有一點混亂、有一點不可控,卻因此更真實、更可親近。那一刻會明白,生活不必總是追求精致和設計感,有時候,粗礪和質樸更能撫慰人心。 我由此想到侘寂わびさび,為什么那些看似殘缺、簡陋、粗礪的物件和場景,反而帶來一種深沉的寧靜與安心。 侘寂不是隨意的破敗,而是有節制、有時間感的自然痕跡。與現代生活中的精致光滑高對稱的工業產品形成對比。 ![]() 在壓力大和強調效率的生活中,我們潛意識里渴望:少一點控制,少一點完美,無論所處的自然環境還是對審美的態度。 自然和質樸沒有“信息噪音”,會喚起一種返樸歸真的心理安慰,也是來自人類遠古基因的召喚吧! 這些遠古基因是靠山林、濕地、河流養大的祖先遺傳給我們的。在高樓林立、玻璃幕墻的城市生活久了,人容易焦躁、空虛、脫離真實。 ![]() ![]() 只要一走進這樣的自然,哪怕只是聞到泥土味、踩在松軟的草地上、聽見樹葉沙沙響——身體就會放松,呼吸也變得順暢,仿佛某個隱藏在基因深處的開關被悄悄打開。 這不是浪漫主義,而是有科學根據的:自然中的微生物、多樣化的植物氣味、泥土的芬多精,都會對人的大腦產生安撫和愉悅作用。 更重要的也許不是“自然有益健康”,而是我們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 04. Into the Wild 自然就是身邊最好的教室 ![]() 我們在牛津的生活,會格外珍惜這樣難得的自然環境,時常沿著運河騎行,在林間小道徒步,沿途撿樹枝、觀鳥,偶爾看到一只刺猬,興奮得像發現寶藏。 春天是采蘑菇的好時候,下過一陣雨的濕潤林地,地上冒出朵朵小傘蓋。 ![]()
![]() 夏天是最快樂的季節,脫了鞋在河邊踩水,坐在樹蔭斑駁的河邊釣小龍蝦。 ![]() 從超市回家時經過河邊,看到有人在河里游泳,有人坐在河岸邊釣魚。我和孩子索性放倒自行車,把超市買的食物鋪開來就地解決晚餐。 ![]() 這些體驗讓我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大人帶我們春天去鄉下田埂挖野菜,夏天去河里游泳,在沙灘上找河蜆……這些場景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卻是我至今回憶童年為數不多卻深刻的部分。 所以在這里,能夠“隨便幾步”就走進真正的自然,才格外令人覺得幸福。 牛津用不動聲色的方式,讓我們重新與自然相連。 它不教你什么是自然教育,但它讓自然本身成為了身邊最好的教室。 ![]() 也許你也想看 ![]() ![]() Conlin的小島 ![]() Conlin的小島 ![]() 時 差 島 嶼 ![]() |
|
來自: 昵稱45199333 > 《教育學認知識思想方法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