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公明 新學期即將開學。對于許多家長來講,每到這時,都會患上一點“開學綜合征”:要把孩子們放出去的心收回來,又要請爺爺奶奶準備天天接送,暑期班結束后考慮周末又該學什么……今年又有新情況。據報道,本學期起,廣州多所小學一、二年級的放學時間有變化——小學一、二年級周課時總量從28節降至26節,原來每周有兩天是下午3點左右放學,現在增加到四天。 家長們卻多了些憂慮,畢竟每個星期多了兩天要提早去接孩子。實際上,校內托管服務應該可以解決家長難以提早來接的問題。至于每周多了兩個課時的校內托管費,根據有關規定,只是增加了4元。如何加強校內托管管理,相信學校也會有相應安排。 有家長擔心,課時減少,可能需要額外給孩子補課。因此,早在今年7月該計劃發布之時,便已有家長就此向市教育局投訴。從教育局和學校的解答來看,課時減少不過是因為更注重素養導向和減負導向。更有校長從新、舊版教材內容比較及教學知識點變化等方面說明課時修訂的合理性,讓家長寬心。 其實,也不能怪家長過度擔心,整個社會的小學教育之“卷”造成的焦慮才是真正的原因。多年來,對“減負”最有意見的往往是家長,最高興的反而是教培機構,而失去游戲時光的則是小孩。如何從社會整體氛圍上減輕家長的焦慮,是這次課時調整中更值得關注和熱議的問題。不過,形勢比人強,當人工智能風暴來得更猛烈,小學教育之“卷”恐怕難以為繼。 此外,近日網傳深圳一年級和七年級新生或由區教育局統一實行電腦隨機分班。靴子尚未落地,有人認為這可能減輕“分班考”焦慮,也有學霸家長表示反對,稱統一進度無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在我看來,教育資源的均衡與公平是社會結構性進步的合理方向。學霸家長們的焦慮,遲早會換個頻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