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河北省文物局在張家口宣化區召開的一場考古發布會,讓沉睡數千年的鄭家溝遺址火了。這個看似普通的北方遺址,不僅解開了“紅山文化晚期人群去哪了”的千古謎題,還把紅山文化和黃帝傳說牽上了線。 ![]() 鄭家溝遺址藏在張家口宣化區鄭家溝村西的高地上,背靠陰山山系熊耳山延脈,正好在“三山兩河”交匯的咽喉地帶。早在2021年10月,考古隊就發現了遺址的“核心主角”——1號積石冢;2022年啟動系統發掘后,取得了豐碩成果:基本厘清了積石冢結構、各類遺跡關系等關鍵問題。發現石界墻、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處遺跡,出土玉豬(熊)龍、三連璧等具有典型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以及具有河套地區廟子溝文化、中原地區廟底溝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等文物標本400余件(套)。 ![]() 兩大重大突破: 一、證實了紅山文化經歷了“從東北到西南”的遷徙過程。 一直以來,學界都認為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遼西大小凌河、西遼河流域,可紅山文化晚期,遼西的人群似乎突然“消失”了,他們去了哪里呢?近年來,河北北部以鄭家溝遺址為代表的眾多紅山文化晚期遺址的發現,終于揭開了謎題。 張家口地區目前已發現259座紅山文化積石冢、80多處遺址,規模遠超之前的記錄。這說明河北北部不是紅山文化的“邊緣地帶”,而是晚期人群活動的核心區。這些遺址的發現證實河北北部是紅山文化晚期人群活動的核心區域,也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實例支撐。 碳十四測年顯示,1號積石冢距今約5100——4800年,文物既保留紅山文化基因(如玉禮器、二次葬習俗),又摻了張家口本土文化特色。表明紅山人群向西南遷徙后,和當地文化進行了融合。 ![]() 二、發現的“彩繪熊首”牽出黃帝“有熊氏”傳說 遺址里最出圈的發現,是一件20厘米寬、25厘米長的“彩繪熊首”(有的報道稱浮雕,有的稱泥塑)。它的工藝特別復雜,先塑形,再鋪彩色石塊,刷上白灰地仗層,最后彩繪,結構和后世的壁畫幾乎一模一樣,堪稱“史前壁畫雛形”。 不少專家認為紅山文化和黃帝傳說相關。考古學家蘇秉琦曾說“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只有黃帝時期與之相符”,郭大順進一步指出“紅山文化的禮制、圖騰,和黃帝集團有熊氏高度契合”。而鄭家溝遺址出土的彩繪熊首,不僅和遼西紅山文化“女神廟”出土的熊泥塑殘塊對上了,更暗合了黃帝部族以熊為圖騰的記載。 ![]() 鄭家溝遺址的發掘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填補了冀西北紅山文化考古的空白,證明張家口是紅山文化晚期的中心;二是不同文化在這里融合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路徑,中華文明不是單一文化發展,而是各支文化交流互鑒的結果;三是為重建中國史前史、實證古史傳說提供了豐富證據,讓我們離“中華文明從哪來”的答案又近了一步。 目前,鄭家溝遺址已經被列入國家文物局“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重大項目。從遼西到冀西北,從紅山玉禮器到彩繪熊首,鄭家溝遺址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解史前文明遷徙與融合的大門。或許未來某天,我們還能從這里挖出更多線索,徹底揭開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的深層關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