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被稱為蝴蝶蘭王國。《臺灣野生蘭圖志》里說臺灣的植物大約4600種,但蘭花就有400多種,占了十分之一。  因為蘭花的種子非常輕,透過季風或臺風就可以從鄰近國度吹到臺灣,加上臺灣地形多變,高低海拔落差懸殊,讓蘭花有不同的棲地,就變得非常多樣。助力蘭花全島開花的除了自然,還有人力。臺灣的蘭花像荷蘭的郁金香,已經變成了產業。幾十年的時間,臺灣蘭業在官民的努力合作下卓然有成。這個臺灣農業的超級巨星,先是民間一大群專研蘭花的育種者,在興趣驅動下,培育出眾多蘭花新品種。看到商機和影響力的政府開始推波助瀾,在臺南建了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蘭花單一生產聚落,擁有完整的生態系,并每年舉辦臺灣國際蘭展,現在已與東京蘭展、世界蘭展并稱全球三大蘭展。臺灣蘭花的成功我總結有三大要素:研發、行銷和人才。每個要素都是政府和民間配合完成。 農人研發蘭花并非易事。一個品種的蘭花育成要五到七年。如白花和紅花雜交,必須等到雜交后的植株開花了,才知道結果是不是預期。如不如預期,要調整,又是另一個五到七年。  1952年,一種由嘉德麗亞蘭(Cattleya orchid)雜交育種的臺灣蘭花榮獲美國洛杉磯蘭展冠軍,并以宋美齡的名字命名,叫美齡蘭。 這種蘭花花期長、色彩繽紛。后來印在五角銀幣上,優雅氣質與高貴意涵,打響了臺灣蘭花的知名度。 70年代,臺灣蘭花在搜集品種、育種與欣賞階段,到末期不僅品種優良,也擁有豐富的種源。有了足夠種源,就有了改良品種的本錢。80年代,臺灣蘭花開始轉型,從趣味性栽培邁向商業規模。臺灣也出現了一棵帶有黑色斑點的蘭花,這是研發的一個里程碑,隨后農人在育種上,開始搭配各式花色與斑點,呈現出更多姿多彩的組合,繽紛亮麗地站上世界舞臺。在這個時期,臺灣養蘭的硬體設備也從簡易的溫室,逐步進化到自動化設備。設備提升,加上新觀念、新技術引進,養蘭的產業化規模才能走到世界和今天。在行銷上,臺灣也是穩扎穩打,逐一開拓。起初臺灣蘭花產業規模小,直到引進有高明的生物技術與豐富的商業操作經驗的荷蘭的產業化操作,包括經驗和觀念,蘭花外銷才有了轉機。 
之后,臺灣的蘭花品種加上荷蘭的商業模式,終于打開歐洲市場,得以翻天覆地的成長。 開拓者把握和每一個名人合作的機會,連撒切爾夫人也手捧蘭花,成為臺灣蘭花的代言人。 臺灣蘭花栽種的溫室設施與管理,逐步符合美國農業部規定,因此可以帶土或水草進入美國市場,再搭配海運技術提升,確保了蘭花的生命力與品質,良率高達95-100%。 隨后又有加拿大、紐西蘭認證,成功銷往日本在內的60多個國家。臺灣蝴蝶蘭也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盆花。 到了21世紀,臺灣開始舉辦蘭展,經過近20多年來產官學通力合作與努力,已達相當的規模。2025臺灣國際蘭展是以“下一個20年”為主題做的景觀布置。你會被臺南后壁蘭花園區的規模和現代化震撼——這座全球蘭花最大產業聚落讓蘭花成為臺灣農產外的銷旗艦產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2021年臺灣花卉外銷總金額2億多美元,蘭花占92.53%,其中蝴蝶蘭占71.45%。20年來,臺灣蘭花外銷金額成長超過20倍。
臺灣政府一直提倡——務農也有大作為,并提供了農保,有生育給付、身心障礙給付、喪葬津貼等保險給付等。農民到了65歲也可以請領老農津貼。 
退休后領農保的門檻很低:年滿15歲,每年實際從事農業工作90天以上,自有或承租農地,沒有固定從事農業以外的全職工作,就可以保農保了。 所以,很多種蘭花的農人已是受到非常良好教育的第三代。  蘭花的時間成本投入很大,因此蘭花養殖是資本密集、知識密集、科技密集、勞力密集的產業。早年荷蘭與臺灣競爭過蝴蝶蘭市場,但礙于培育新品種耗費時間太冗長,就只搜集臺灣的品種,帶到荷蘭去培育適合歐洲市場的品種。 據說達爾文也是個愛花之人,對蘭花的演化也充滿好奇。他曾寫給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說:我一生中對任何主題都沒有比蘭花更感到興趣。蘭花的構造僅有三片花萼、三枚花瓣、一個蕊柱,卻善用巧妙心機,吸引昆蟲來授粉,為生存幻化出百千姿態,讓他陶醉。臺灣的蘭嶼據說是因蘭花而命名。 蘭嶼以前叫紅頭嶼,一百多年前被發現時島上遍布美麗的蝴蝶蘭,便改名蘭嶼。而且有一種桃紅蝴蝶蘭,只分布在蘭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