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聽過一個成語“一代梟雄”,該詞最早出自《漢書·張良傳》:“梟為最勇健也”。《資治通鑒》中也有“一代梟雄”形容劉備,指強橫而有野心的人,驍悍雄杰之人。 其中“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用在這個成語里?又有什么典故嗎? “梟”為何意? ![]() 《說文解字》中對“梟”的解釋是:“梟,不孝鳥也。日至捕梟磔之,從梟頭在木上。”意思是:梟是一種不孝的鳥。因此人們在白天就捕捉梟鳥并肢解它,將它的頭掛在樹上示眾。 為什么說“梟”是不孝鳥呢?在《漢書·郊祀志》寫道:“孟康曰,梟鳥食母,破鏡獸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吏祠皆用之。 如淳曰, 漢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 ![]()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意思是,梟鳥和破鏡(一種動物的名稱,即獍或破獍),一個食母一個食父,黃帝想要讓這種不符合孝道行為的動物滅絕,所以命令所有官吏以后祭祀的時候都用這種動物。 后世的許多古籍都用“梟破鏡”代指不孝的行為或人。 梟和鴟鸮一樣代指一種像貓頭鷹一樣的猛禽,《詩·大雅·瞻卬》中寫道:“為梟為鴟。”在古代,這種晝伏夜出、捕食迅猛的鳥被視為“兇鳥”。 鴟鸮也常常被用作青銅器上的花紋,有一種花紋即為“鴟鸮紋”,將貓頭鷹抽象為線條,作為部落的圖騰象征。很出名的就是河南博物院中從婦好墓中出土的鸮尊。 ![]() (圖右側為筆者在河南博物院拍攝的婦好鸮尊) 在一些玄學理論體系中,有一詞叫“梟神奪食”,也暗含一種兇險之義,在這種狀態下,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個性和情緒被抑制,性格怪異,容貌也會受此影響,感覺諸事不順,可見梟神的威力。 一代梟雄的含義變遷 ![]() 可以看出,“梟”早期被看做是兇猛、不孝和不吉利的一種鳥。后來用“梟雄”一詞指代在亂世中能力卓絕,但心狠手辣,有著超乎常人的魄力和膽識。梟在這個成語里的含義,也算是在本意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從兇狠的鳥,演變成了有魄力和膽識的英雄。 比如一說到“亂世梟雄”,就會讓人聯想到曹操,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謂是把“梟雄”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又有多少人有膽識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此外,“梟”字的結構是將鳥頭懸在木上,后來也引申為“斬首”的意思,比如梟首示眾,此處的“梟”就是砍首之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