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場”到“我在乎”的距離 七八月的余子,基本處于學習狀態:組織培訓、參與培訓、跟崗學習......林林總總算下來,竟參加了三四十場講座,我一向是個善于總結的人,這兩個月,除了傾聽,我也在收集各個專家的開場方式(當然,也是集百家所長為自己所用,力爭以后自己的講座也能異常出彩)。 眾所周知,講座開場的 3 分鐘,就像戲劇的序幕,決定著聽眾注意力的流向。近兩月的幾十場講座各個專家開場方式不盡相同:有人以驚雷之勢先聲奪人,引得現場“哇”聲一片;有人用尖銳的提問劃破會場的沉悶,讓懨懨欲睡的學習者為之一振;有人則以“神神叨叨” 的話語或行為貫穿始終,最終沒能落下一句好評......各式各樣的開場方式,藏著共同的底層邏輯——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聽眾為你駐足。 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個講座開場。 一是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吳教授的的開場:在熱場互動時要求學員加2名陌生異性、異學科聯系方式,用AI了解《理想國》中“洞穴隱喻”故事并討論,互相在微信交流,營造融洽氛圍。接下來切入主題,開始講座(互動的內容與講座內容也是密切相關)。 二是重慶一中韓督學的開場:先拋出具備實操的研究成果(課題、論文、教學設計、導學單等),讓老師們驚嘆連連,在擁有男性獨有的磁性聲線的加持下,輔以聽感相當不錯的普通話,先“定”住學習者的心,在連續三小時的講座中,只用課件輔助,經典之語娓娓道來,隨時引經據典而又不至于太過學究,關注當下又不至于“吊兒郎當”,很好很好,聽完的我,知道又要繼續買書看了。 三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的開場:先謙遜低調,表達誠惶誠恐(至此都是常見開場白),接著拋出一枚炸彈,引得聽眾驚嘆連連,順理成章開啟講授之路,并在短短兩小時之內讓學員拿出理論到實踐的轉換成果。 ...... 不以為然的有以下幾個講座開場,用同行學習者的話來說,這類講座屬于”神神叨叨“。 一是某博士,開口便有盛氣凌人之意,似乎自他之下,皆是凡人(誠然,某種程度、某些方面上確實如此),言語間皆是輕視。學習者們或白眼,或不屑,或借助打盹逃避“污言穢語”。 一是某教授,從頭至尾都在提問,問題并未指向核心,追問卻尖銳,似乎真拿在場培訓者當“龜兒子”一般對待,刻意營造緊張氣氛,偏偏人又是被邀請而來,培訓者們只能咽下這口氣。 三是某專家,未將心思放在定好的課題,自作主張進行調研,另定課題,卻又想體現自己的先見之明和民主,現場詢問學習者最想傾聽課題,結果尷了個大尬,學習者還是想學習原定課題,該專家生氣之外,略顯慌亂,僅將課件逐一翻過,講解不深,還有其他不足之處。 ...... 近三月,看過很多大咖,聽過許多驚艷言論,自行反思也不少。將所學分門別類,竟也有不少”食糧“儲存在原本空空如也的大腦。 其實,選擇何種開場,本質是對場域氣質的回應。所以精彩的開場,沒有萬能公式,只有精準匹配。 開場的最高境界,是讓聽眾產生“這是專門為我準備的” 錯覺。 講座開場的藝術,終究是對人性的洞察。就像中醫看病,寒癥用熱藥,熱癥用涼藥 —— 關鍵不在于藥方本身,而在于對 “病灶” 的精準判斷。畢竟,所有精彩的開場都指向同一個終點:讓聽眾從 “我在場”,變成 “我在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