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妻子一坐下來就開始數落:“他從來不做家務、游戲玩到凌晨、襪子永遠亂扔……” 而丈夫全程低頭刷手機。 當我問妻子:“這五年你用過多少種方法想改變他?” 她突然愣住了:“好像……能試的都試過了……” 然而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兩個人關系變得更糟了。 你希望伴侶能更體貼一些,可是嘮叨了三年,TA還是像個木頭人; 你盼著父母能理解你的選擇,可每次溝通都變成爭吵; 你期待孩子能爭氣一點,每天盯著孩子學習,但孩子成績反而更差了! 我們總是一邊執著于“讓TA改變”,一邊把自己搞得又累又氣。 這種“較勁的人生”到底卡在哪里呢? 首先,我們來聊聊,為什么我們這么想改變別人? 我們真得是一心為對方好嗎? 實際上,你的行為背后可能掩藏著你的小心思。 丨第一,“TA愿意為我改變,那才是真得愛我”;“只有TA改變了,才能證明我是對的”。 改變別人不過是為了證明你自己的價值。 丨第二,在你潛意識里,你覺得“只要他改掉這個毛病,我們就不會吵架了”。 這時候你把改變當作關系的安全繩。 丨第三,當生活讓你無力時,如果別人可以聽你的去改變,你會獲得一些控制感和滿足感。 改變他人成了一種心理代償。 但問題是,人不是橡皮泥,不會因為你的期待就改變自己的形狀。 為什么改變別人這么難? 因為你在和人的本能作對。 人通常都會覺得自己的是對的,在別人面前想要捍衛自己的信念,你的“勸說”恰恰就是在否定對方,自然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感。 另外,人都有逆反心理。 你越是要求改變,對方越要證明“我就這樣怎么了”。即使知道你是對的,也會下意識抵抗。 而且,我們的行為習慣都是經過多年不斷強化出來的,不是你說能改就能改的。 當你陷在自己的執念里,非要較勁,讓別人改變,結果就是說再多、做再多也是白費。 聽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難道我就眼睜睜看著關系惡化?”“明明知道孩子將來會吃虧,也不管嗎?” 當然不是。 你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去應對,或許更容易得償所愿。 心理學研究顯示: 當人感到被尊重時,改變意愿會提高60%。 與其說“你能不能別總加班?”讓對方感覺被指責,不如說“當我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我會感覺有點孤單,我希望我們每周至少有兩天可以一起吃晚餐”。 你想勸家人體檢,可以說:“我最近看到個報道,說40歲后這些檢查特別重要……” 然后給家人看下宣傳冊,這比直接催促更有用。 費斯汀格法則指出: 生活中僅10%的事件由不可控因素構成, 而剩余的90%取決于你個人對這些事件的反應和態度。 當你把精力放在“你能控制”的事上,往往能神奇地帶動對方發生改變。 比如: 說到底,我們能真正改變的,只有自己。 下次當你又要和誰較勁時,試著問問自己: “在這場較力中,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我達成目的?”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 如果你遇到一些困擾,理不清頭緒,可以讓老師幫你梳理。 ↓掃碼預約咨詢師聊聊你的煩惱↓ 如果你現在內心很迷茫,可以試試做一次心理咨詢,讓咨詢師幫助你找到方向。 想要預約的檸友,可以直接關注我們公眾號【檸檬心理FM】,回復:咨詢,就可以啦。 如果此刻的你有一些煩惱無法解決,或有一些困擾等待解答,可以考慮檸檬心理,我們會為你提供適合你的心理健康服務。 這里的心理咨詢師,都擁有20年的咨詢經驗,擅長不同方向,擁有不同的咨詢風格,可與你進行線上/線下1對1心理咨詢服務,他們專業、誠摯,且已經準備好。 總有一本書,能讓你在字里行間汲取到無盡的力量,我們通過閱讀、分享與交流,讓心靈世界得以療愈和成長。 在【檸檬心理讀書療愈群】,你可以: ? 深入探索心理學的奧秘; ? 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 掌握更多實用的心理小技巧; ? 讓自己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與書為伴,共同成長,加入我們,找到內心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掃描立即加入療愈讀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