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開車帶著兒子去一個國家公園,開到日落時分,漸漸進入山區,前方和左右山勢連綿,落日余光映照橫在天邊的云帶,云是耀眼的粉紅色,而山巒已經模糊昏暗,偶爾有小鎮的燈光從車窗外閃過。 長途行車,我和兒子都有些倦了,我一邊開車,一邊看著前路,回頭瞥一下兒子,他坐在后座中間,看著遠處的云朵,有點出神。 再開一陣,夜色籠罩,山離得近了,在黑暗中更為高峻。 我想起來,大概是八、九年前,我帶著女兒也是這樣兩個人開車行路,從白天開到黑夜,在另一個國家公園,也是在山里,女兒善睡,車身微晃地行進,她團在后座安心的睡著了,我當時手機已經沒有信號,但知道國家公園里只有那一條大路,便穩穩的往前開,女兒熟睡的呼吸聲伴著我獨自開車。 女兒現在已經十六歲,比我高大很多,她不再依戀父母,而是渴望和同伴出行,她和剛拿了駕照的朋友計劃著明年春假開車去北方探校。 我不知道她是否像我這樣鮮明的記得當時的旅行,兒子會記得此刻的情形嗎? 人世最寶貴最可留戀的東西是情,但我們總會分離和遺忘。 我又想起了另一個人,在最美好的年齡離開人世。 他還沒來得及體會我現在的感受。到了我的年齡,人就多了一個本領,就是預知失去后的感受,因為經歷的足夠久,知道攥得再緊,也會失去所有,所以遠觀正值青春的人,看他們不知會失去,整顆心沒有陰影,全是光亮,所以憐憫年少的人,進入人間一場,想要獲得,奔忙爭取,雀躍歡喜、又苦痛、湮滅。 在我漫無邊際亂想間,兒子側身探到車窗那兒向外看,終于到了今晚要住的旅館。 這里是偏南方的鄉下,居民多是基督徒,小旅館床頭放著一本圣經,我打開電腦辦公,兒子翻開圣經,讀了一小會兒,然后叫我:“媽媽,這段說人怎樣獲得安慰:你要知道這個世界萬物都是上帝的創造,你不是孤獨的。” 第二日,在國家公園里徒步一會兒,體力不夠,中途又開車,向北拐時,無意間回頭,看到一個徒步者正獨自朝著南方上坡,陽光耀眼,坡頂處是團團白云,她的背包沉重,壓得她微彎著腰,路上別無同伴,她似乎正向云中走去。我看了一會兒她的背影,開車離去。 ![]() 在一處山頂停下,下方山谷中大片農場,遠處山峰重疊,從墨綠到淡藍層層淡出,景色異常開闊。想到一位哲人說過:“置身山間,你愈覺出自身的渺小,即愈能融入山的偉大。” 是的,當眼中心中都只是自己時,煩惱和得失無限放大,無力感越強,而在空曠自然中,心神變得澄凈,煩惱忘懷,即使只是片刻,也似乎胸懷敞闊。兒子看了一會兒風景,就待不住,催促我到下一站。不遠處,一對老夫婦展開隨身攜帶的折疊椅,對著遠山而坐,怡然放松,似乎打算一直坐下了。 ![]() 今晚,在家中,兒子知道我喜歡那首鋼琴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跟著網上視頻學會了,彈給我聽,我坐在他身后聽,看他有些寬闊起來的肩膀,側臉還有嬰兒肥, 微笑贊嘆。 他彈完了,得意的回頭看我。 此刻,我寫下這些字,夜深人靜,能清晰聽到外面蟲子在草叢中唧鳴。我想到那位獨自徒步者,她走到哪里了呢? ---- |
|
來自: 新用戶75021kD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