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體系最遲于西周即已形成,并最遲于西漢時期完成了對星宿圖像的補充,其概念形成可溯及至人們對月亮運動軌跡的觀察,古人發現月亮每天所處的恒星位置不同,且一個運動周期約27.32天(期間途徑27、28個不同的星座區域),故將這些星區統一命名為“二十八星”,這就是《呂氏春秋》中所記載的“月躔(chán )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圓道也”,其中“躔”可解釋為月亮運動的軌跡。
再后來,人們又綜合月亮、太陽、五星在天體中的運動軌跡,不斷對二十八宿系統進行補充、增色,如此才形成了如此龐大的星宿體系。
三國時期,有位名為陳卓的吳國太史令,根據前人(如甘德、石申與巫咸)對二十八星宿的研究經驗進行系統性地整合,構建了由283個星官、1464顆恒星組成的星官體系。
到了隋末唐初,天文學家袁天罡又將二十八星宿和七曜、動物形象對應組合,使其形成了極具浪漫色彩的神化形象,這些形象在宋元時期得到了更直觀的詮釋(可見元人劉元雕刻的山西晉城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彩色泥塑)。
后隨著天文知識和天文儀器的發展,人們仍然沒有停止對星象文化的研究和補充,甚至將其融入到文學作品中,比如明代文學作品《西游記》中就描述有二十八宿中“四木禽星”的形象(分別為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二十八宿的神化形象也愈發地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①陳久金.《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青海人民出版社,2022.
②郭紅鋒.星官、星宿與星座[J].軍事文摘,2023(20):50-53.
③張濤.星座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發展[J].人民論壇,2025(04):103-106.
#歷史 #中國古代史 #古人智慧 #漲知識 #二十八星宿 #學習筆記 #分享知識 #古人的生活 #國學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
|
來自: 星空1vg7wr6fpa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