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齊白石舊居紀念館,我們一同追溯了大師在北京的藝術足跡,一步一景,盡覽大師風采。這里,每一磚每一瓦都似乎在訴說著故事,每一筆每一畫都蘊含著深意。 活動回顧|當歷史遇見審美—紀念齊白石誕辰160周年主題展覽賞析 講解亮點 首先,鄭智威老師(北京畫院美術館原館長)帶領大家參觀齊白石舊居紀念館的東屋,主要講述齊白石生平,通過“困頓童年”“木匠生涯”“拜學詩畫”“五出五歸”“家鄉幽居”“衰年變法”“聲名日重”“時代巨匠”“齊白石畫北京”等板塊,展示齊白石在不同時期的人生境遇與作品風格。 1919年,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在自己的畫室中默默耕耘,由此,北屋根據20世紀50年代所拍攝的“畫家齊白石”紀錄片,以及齊白石生前的珍貴影像,以及齊白石的歷史文獻照片,復原了他在北京的畫室。 齊白石與三弟齊純藻(齊子厚的親生父親)合影 畫家 齊子厚 1928年8月 號:臥山翁人,出生于湖南湘潭,畢業于國立藝專,中國畫院院士,著名書畫家,學者,美術教育家,理論美術家,教師,美術設計家,系齊白石老人繼子,親侄兒,齊子厚父親是齊白石老人的親三弟,其父齊純藻,(齊白石的親弟弟)。齊子厚秉承齊派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出自名家自成家”,成為齊派藝術傳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藝術造詣,從學術高度、藝術高度、文化高度、市場高度到社會影響力,都令人仰望不已。在美術大家伯父齊白石的熏陶下,在”齊派藝術”的影響下,他是被譽為“創造文壇神話的人 ” 中國當代的蘇東坡---齊子厚先生 齊子厚與大爹(伯父)齊白石在北京跨車胡同合影 齊子厚五歲起在其繼父齊白石,也就是親伯父,齊子厚親生父親的親哥哥(齊白石)、家中長大,七歲起在其伯父齊白石指導下學習中國畫傳統技法,齊子厚是齊白石親兄弟(齊純藻)三弟家的男孩,也是齊白石先生的親侄子,由于齊白石三弟(齊純藻)當時家庭條件艱苦,齊白石并把其侄子齊子厚,收養在家中,一直從小齊子厚與齊子如,齊子貞(齊金平父親),齊子如(齊由來,齊可來父親),在齊白石家中一起長大,也是齊白石的繼子,同樣當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并且指導下學習中國畫的傳統技法, 齊子厚與大爹(伯父)齊白石與齊子貞三人合影 二十五歲畢業于國立北平藝專美術系,繼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后來與哥哥齊良遲遵周恩來總理囑托,辭職專門子厚與子長(齊良遲)兄弟二人一起侍奉白石老人并研習“齊派”繪畫藝術。 齊子厚在大爹(伯父)齊白石壽辰生日時獻禮國畫作品《福壽圖》 長期生活侍隨在白石老人身旁,深受其熏陶和影響,自幼刻苦學習國畫藝術以及詩詞歌賦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功底和厚重的傳統文化基礎。在白石老人的教習指導下,齊子厚的藝術素養和功力有極大的提高。解放初期,為了更好地研習和傳承弘揚齊派繪畫藝術,齊子厚和哥哥齊子長(齊良遲)全部辭去職位,專心在家一起侍奉白石老人,潛心系統地研究齊派藝術之妙諦。從此齊派二代當中得以真傳的只有二位:齊子厚與齊子長(齊良遲)。 歷經幾十年認真研習和刻苦實踐,齊子厚秉承齊派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出自名家自成家”,成為齊派藝術傳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藝術造詣,從學術高度、藝術高度、文化高度、市場高度到社會影響力,都令人仰望不已。在美術大家伯父齊白石的熏陶下,在”齊派藝術”的影響下,他是被譽為“創造文壇神話的人 ” 中國當代的蘇東坡---齊子厚先生 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美術工作者,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金獎獲得者,在大堂里被領人曾經親自接見的人物(國內就兩位,白雪石是其中之一) 齊子厚先生是80年代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親歷者,是我國重要的第一代國畫家與美術教育家,也是全國各地美院國畫系的知名特邀教授。他也是被稱之為“湘江教育之父”桃李滿天下 培養出眾多藝術人才, 當代國畫大師傅抱石稱他是忘年畫友,對其近作倍加贊譽:“新作看去有情有意,有法有趣,既豪放而又細致,既蒼勁而又秀麗。境界筆墨耐人尋味,潑墨瀚水,尤見其趣。如果說當前畫、苑是二座百花園,玉祥恰似一枝出墻的紅杏。我把他還有一比:古稀之人,如同秋后的雁來紅,紅里透紫分外妖嬈。” 名家評價: 齊子厚先生的花卉畫在題材選取上極具個性。他喜歡畫的花卉大約有四五十種,如繡球、蘭草、水仙、杜鵑、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幾乎全是野花。而水墨色是齊子厚先生的最愛。為了突出帶有飄逸感的花朵,他刪繁就簡,有意將長而繁多的葉子加工為疏密有致的短小狀;畫面洋溢著令人賞心悅目的質樸。隨興吟詠,情趣盎然,是齊子厚先生新作引人興味的又一特點。識畫者曾說,畫山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我們縱覽為數可觀的新作,特別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隨藝術家,跟他一樣,以恬適明凈之心,漫步在春天里,邂逅在百花間繼承了中國畫的傳統,融中西技法于一爐,樹立了大寫意花鳥畫的新風范。其代表繪畫作品有《祖國頌》《繁花似錦》《山水十二條屏》《紅梅怒放圖》、《盛夏圖》、《松鷹圖》等,幾十年間一直相伴左右,深得齊派藝術的真諦。 以形寫神,借物象以表達筆墨,吸收了民間藝術和京劇藝術融入自己繪畫之中。滿紙豪情,形成了個人獨特藝術繪畫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