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峰,筆名老胖。山東省曹縣人,正高級地質工程研究員,菏澤市作協會員,喜愛文學、歷史考證等,現就職于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一針一線,織就千年禮序;一紋一飾,鐫刻文明基因。
近日,在市博物館的“衣香鬢影”展廳,展示了菏澤民間收藏家李立文先生收藏的晚清至民國期間的各式長衫、馬褂、馬面裙、披肩、裙帶、發釵、虎頭帽等。展品款式多樣,風格鮮明,工藝精湛,反映了晚清至民國時期魯西南地區各式衣著特色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
駐足于這些豐富多彩的布帛前,我思緒感嘆萬千。在菏澤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土地上,舊時人們衣著鞋帽宛如眼前的一幅韻味悠長的畫卷,在歲月的長河中徐徐展開。“穿長袍馬褂的老先生手持折扇與人對弈,不遠處衣香鬢影的仕女們正挑選各色絨花,孩童們戴著虎頭風帽追逐嬉戲……”多么一幅靈動鮮活的民俗畫卷。
近代菏澤民間服裝的變化,從清代的繁復保守到民國的中西合璧,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也展現出時代變遷中的多元風貌。
民國初期,老曹州的街頭巷尾,寬袖大袍是女子們常見的裝扮。旗袍的雛形在這一時期已初見端倪,立領盤扣,貼合身形的剪裁,將女性的柔美端莊展現得淋漓盡致。衣袖寬大且流暢,舉手投足間,袖擺搖曳生姿,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衣料上精美的刺繡令人贊嘆,牡丹、梅花、鴛鴦等圖案栩栩如生,一針一線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展廳內的馬面裙
多彩的“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民國中、后期,西方上衣下裙的服裝樣式也影響到了襖裙的流行趨勢,襖裙開始趨于華麗,特別是馬面裙和旗袍的流行,使襖裙裝常變常新。民國元年頒布的《民國服飾法典》,把這種中置闊幅及兩側褶皺的馬面女裙作為中國漢服。想彼時,優雅仕女淡綠短襖配深藍馬面裙,行走時裙角輕揚,宛如清水湖上的綠荷搖曳,芊芊淑女,婀娜裙裾。”這便是“衣香鬢影”的真實寫照,宛如一首優雅的詩篇在時光中吟唱。
在展廳中,幾頂兒童風帽和虎頭暖帽頗具特色。兒童風帽我是第一次見到,長長紅色、藍色的后延上用絲線繡著亮眼的花朵和各式吉祥圖案。虎頭帽作為民國兒童服飾的典型代表,不僅是保暖用品,更是民俗文化的載體。通常是在帽子左右兩側開孔,并裝兩只皮耳朵,前方正中額頭處繡一個“王”字,帽筒常圍花邊,帽上鑲銀飾或銅飾。其制作需經畫樣、刺繡、鑲邊等多道工序,虎臉的眉眼刺繡尤為關鍵,需用粗線條勾勒出威猛神態,方能“點睛”顯靈。舊社會動蕩、兒童成活率低,人們認為老虎有驅邪能力,虎頭帽“虎”字諧音“護”,象征“保護神”,戴虎頭帽可讓男孩子“出將拜相”,女孩消災避邪、聰明俊俏。
博物館內各式虎頭帽
我忽然有個想法,為什么不見見這位民間收藏家呢?那里一定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順著展廳的說明,憑著精確的手機導航,不費工夫,第二天我就找到了展品的真正主人-守望鄉村記憶博物館館長李立文先生。在魯西新區的沙窩村,李立文,一個身形高大、外表憨厚的50多歲漢子,客氣的出來迎接我這個不速之客。
沒想到,李先生職業竟然是個“扎花罩的”紙活藝人,頗具古色的“博物館”院子里竟然擺了不少尚未完工的紙活,花圈、搖錢樹、花罩子等祭品。我小時候見過農村的出殯場面,花罩是最大最復雜的紙活了,花罩軋制的是一座多層閣樓摸樣,各側活動小門后都有一個彩繪的戲曲劇目在演出,罩沿上插滿了泥質小人。最后,這個巨大的紙扎“花罩”,要抬起來罩在棺材上,讓逝去的人體會一下后,就要在一旁和各類紙馬、紙車、搖錢樹等一起大火轟轟燒掉,愛熱鬧的小孩們會在灰堆里找燒的硬硬邦邦的泥人玩。
民間藝人、收藏家李立文先生
李先生客氣的招呼我來到他的工作室,并打開了唯一的立式小風扇對著了我。稍顯昏暗濕熱的室內,堆積了不少各種紙活半成品,墻上掛著待用的銀箔“樓臺、龍鳳”等圖樣,桌子上一堆顏色鮮艷的紙扎泥人反倒有點扎眼。360行,干什么不一樣?人盡奇才!我并沒有感到不自然。
李先生很健談,簡單介紹了他的行當,還當真給我展示了幾組要插在“花罩”上的各色戲曲泥人。果然他的手工活是惟妙惟肖的,泥人對戲曲人物的模仿極為逼真,無論是神態、動作還是服飾細節,都與舞臺經典原型高度契合。彩繪的表情、眼睛也都描繪的眉來眼去,紙工衣飾也做的精致的很。
他拿著一個小泥人,繪聲繪色的講了趙匡胤“下高平”的戲曲段子。這個周身黑色短打裝扮、抬腿騰躍的武士就是趙匡胤,歷史上高平之戰是后周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戰役成為了趙匡胤嶄露頭角的起點,也為他后來的黃袍加身奠定了基礎。我挺納悶,未來的大宋首位皇帝還有這么一段故事。
紙活扎制的泥人武將
李立文是個有心人,思路清晰,分析事情頗有見解,又喜歡歷史研究,所以兼職民間收藏就不奇怪了。他干舊物收集已有二三十年了,這些年搜集整理的老物件可以分為古玩、瓷器、傳統服裝、紅色文物、文房四寶等九大系列,堆滿了他家的幾間展廳。可惜今天天氣陰悶,倆人談話間一直汗水直流,風扇的效果也不好。最后,李先生還是帶著我到樓上看了一個展廳。
從斑駁的紅漆木質樓梯拾級而上,二樓的小展廳果然亮堂多了,展柜和各式物品滿滿了一屋子。首先涌入眼簾的是 高高地堆疊擺放著各式瓷器,磁盤、瓷缸、老式花瓶等。瓷器我是外行,不敢品頭論足。便轉頭觀看墻上的各式老“地契”,蓋著官印的紅契和民間畫押的白契、草契布滿了墻面,竟然還有一個江湖幫會入會的會約契,地契可是傳家的信物,他是怎么收集到那么多老地契的!?
李先生的展柜里,我再次領略了衣香鬢影的魅力,那是女士的各種頭飾品,銀器居多,有晚清的,有民國的。有清代貴族婦女插發用“扁方”、造型精美的簪子、也有銀鑲玉頭釵等等。這些飾品不僅展示了晚清、民國時期女性的審美情趣,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和工藝水平。
李先生的收藏室一角
最引人注目的是墻邊的那四頂鳳冠,鳳冠主體通常以竹絲或金屬絲為骨編為圓框,外糊羅紗,表面綴金絲翠羽龍鳳紋,鑲嵌珠花與寶石。貴族婦女在重大禮儀場合佩戴的鳳冠,常裝飾多條龍鳳,龍鳳珠翠冠的樣式在晚清、民國仍被民間沿用。李先生的這四頂鳳冠各具特色,雖然表面已經氧化變暗,但其精湛的工藝依然清晰可見,點翠、鍍金、累絲,鏤雕銀片上還依稀可見各色珠寶、烤藍。
鳳冠作為一種古代貴族婦女的冠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在這一時期,女子頭冠的樣式開始變得復雜,出現了鑲有寶石的金冠,以及裝飾有花葉樹鳥的頭冠,宛如小型花園。這些裝飾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敬和喜愛。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鳳凰形象在此期間已經存在,但其與女性的緊密聯系是在唐朝逐漸形成的。宋代的鳳冠不僅在形式上更加復雜,還在設計上加入了龍的形象,形成了“龍鳳花釵冠”。而民國以來,鳳冠的文化內涵又發生了轉變,更多地承載了民間對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的期盼,成為一種具有民俗文化意義的服飾符號,代表著對傳統婚禮習俗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笑著說:這四頂鳳冠肯定價格不菲!李先生笑而不語。
“衣香鬢影”的展品不過是李立文先生的一個收藏大類,一個民間收藏家有此成績已是不菲。不可否認,民間收藏家在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民間收藏者保護文物的熱潮,那么誰又能夠知道在深宅大院中、各式墓穴中、深山老林中會有我們的老祖宗們為他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的稀世珍寶呢?
現今,我們倡導的文化自信不是口頭上的宣傳,更應用豐富的實物告誡世界,中華民族的博大富饒和不屈不饒都是用實物展示的。正是因為這些民間收藏者們不斷收集和努力,博物館才能結合各類民俗研究會、民間收藏家協會舉辦展品豐富多彩的的聯合展覽、流動展覽。這不僅大大豐富了觀眾體驗,而且提升了博物館的展覽質量,增強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推動著博物館事業和館藏研究的高質量發展。
博物館的 “衣香鬢影”民俗展, 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