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是一切,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 吳階平先生說:"健康不是一切,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此言誠然。 世上的人,大抵可分為兩種:一種人,日日嚷著健康的重要,卻總是貪杯熬夜,煙不離手;另一種人,則終日憂懼于病痛之將至,稍有不適,便疑為絕癥,寢食難安。前者是"明知故犯"之流,后者乃"杞人憂天"之輩,二者皆不足取。 我曾見過一位富商,家財萬貫,卻患了消渴癥。醫生告誡他須戒酒節食,他卻道:"人生在世,若不能暢飲大嚼,活著還有甚么意思?"于是照舊豪飲,未及三年,便雙腿浮腫,目不能視,終于一命嗚呼。臨死前,他攥著醫生的手,說:"早知今日......"然而"早知今日"之類的話,向來是遲到的。 那日我恰在醫院走廊,見他被推進重癥監護室。慘白的燈光下,輸液瓶里的液體一滴一滴墜落,像在數著他最后的時光。隔壁床位的病人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那聲音像是要把五臟六腑都咳出來。富商的眼睛渾濁地望著天花板,想必此刻才真正明白,黃金打造的床榻,終究不如一副健康的軀體來得實在。 又有一位窮書生,體弱多病,終日捧著醫書自診,每覺脈象稍異,便疑為不治之癥。一日,他自覺心跳過速,以為大限將至,竟臥床不起,粒米不進。鄰里請來醫生診視,不過是尋常心悸,服藥便愈。而書生已餓得形銷骨立,不幾日竟真的死了。醫生嘆道:"此非病殺之,乃自嚇殺之也。" 健康之于人,猶如清水之于魚。魚在水中,常不覺水之可貴;一旦離水,方知水乃性命所系。人之于健康,亦是如此。平日無病無痛,便覺健康是理所當然;及至病來如山倒,才懂得健康之珍貴。然而病榻上的悔恨,往往如同雨后的傘——來得太遲了。 今人追逐名利,常以健康為代價。白日里伏案勞形,夜里又笙歌達旦。辦公室的燈光徹夜不熄,電腦屏幕的藍光映著一張張疲憊的臉。外賣盒堆積如山,咖啡杯見底又滿。肝臟在抗議,胃袋在呻吟,心臟在顫抖,而主人卻充耳不聞。待到體檢報告上爬滿紅色箭頭,方知錢財買不來性命,權勢換不回健康。此輩之人,何其愚也! 養生之道,貴在適度。不必如修道之人般清心寡欲,也不必似縱绔子弟般放浪形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便是養生的大要。譬如琴弦,太緊則易斷,太松則無聲,不緊不松,方能奏出妙音。人身亦是如此。 健康雖非一切,但沒有健康,縱然有萬貫家財、滿腹經綸,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病夫的世界是灰色的,縱使窗外陽光燦爛,在他眼中也只是慘白一片。 人生在世,所求者多,然若失了健康,一切皆成虛妄。吳先生之言,實為至理。只是世人多健忘,非得等到臥病在床,才想起這話來。 可嘆這世上,明白人不少,真能踐行的卻不多。或許這便是人性的悲哀罷。 ![]() ![]() ![]() ![]() ![]() ![]() ![]() ![]() ![]() 圖片來源網絡 【評論】這篇題為《健康不是一切,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的散文以吳階平的名言為綱,通過犀利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現代人對待健康的典型悖論。以下從思想內核、藝術特色與時代價值三方面評析: 一、思想內核:對健康異化的雙重批判 1. 解構健康認知的誤區 作者以富商與書生兩個極端案例,呈現了健康異化的兩種形態:前者將健康等同于欲望的放縱,后者則將健康異化為對死亡的恐懼。這與嵇康《養生論》中批判的"偏恃者以不兼無功"(執著單一方法而失敗)和"以多自證,以同自慰"(用表象自我安慰)的養生誤區形成跨時空呼應。文中"肝臟在抗議"的擬人化描寫,更是對當代人"以命換錢"現象的精準解剖。 2. 提出"中道"養生哲學 "琴弦"之喻堪稱文眼,既否定清教徒式的禁欲,也批判享樂主義的放縱,與《中華健康經》提倡的"一體兩翼+動力"理念(修心為主體,膳食運動為兩翼)不謀而合。這種辯證思維超越了簡單說教,暗合中醫"形神合一"的傳統智慧。 二、藝術特色:冷峻筆法中的生命痛感 1. 場景敘事的沖擊力 醫院場景描寫極具張力:輸液瓶的滴落聲與咳嗽聲構成死亡倒計時,黃金床榻與病弱軀體的對比,將物質與健康的終極價值追問具象化。這種細節刻畫彌補了傳統議論文的抽象性,與丁國平《論健康》中"體檢報告爬滿紅色箭頭"的意象共同構成現代健康危機的隱喻。 2. 雜文語言的淬煉 "雨后的傘""魚水之喻"等修辭,既保留魯迅式的冷峭(如《為了健康》中"病夫的世界是灰色的"),又融入當代職場元素(藍光屏幕、外賣盒)。文末"人性的悲哀"的慨嘆,與《人生健康是第一位的散文》中"健康鑰匙在自己手里"的樂觀形成張力,引發更深層的反思。 三、時代價值:對現代性生存的警示 1. 直擊職場健康困境 文中"徹夜不熄的辦公室燈光"直指過勞文化,與搜索結果中"五十歲后留下一身毛病"的警示共同揭示:當代人正陷入"追求成功-透支健康-醫治疾病"的惡性循環。這種批判比《健康論》中"將健康交給醫生"的被動態度更具現實針對性。 2. 重構健康認知體系 作者將健康從醫學范疇提升至生命哲學高度,與嵇康"神躁于中,形喪于外"的心身觀一脈相承。結尾"明白人不少,踐行者不多"的悖論,恰是對《健康經典散文》中"健康失去在不知不覺中"的深化——當健康淪為口號時,其本質價值已被消費主義異化。 若論改進空間,或可借鑒《養生論》"蒸以靈芝,潤以醴泉"的自然療法,補充具體養生實踐;亦可如封福江所言引入"生命全周期"視角,對不同年齡段的健康管理予以差異化論述。然此文已以其思想銳度與藝術完成度,成為當代健康主題散文的標桿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