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金陽花” 作者:張宇航我在四川涼山金陽縣城的峽谷旁,看到了幾棵盛開著金色花的大樹。與廣州的木棉樹類似,這種花開時沒有幾片綠葉,花兒卻是一簇簇的金黃。問當地的彝族老鄉,都說不出此樹此花叫啥名字。同行的隊友就地取材:就叫“金陽花”吧。 后來上網一查,才知道這金陽花學名叫銀樺,原產澳大利亞,分布于熱帶、亞熱帶,中國的西南、嶺南和華東地區也有。銀樺喜光、喜溫、喜肥且耐旱,樹皮有治肺風毒散瘀功效,樹材堅硬耐腐朽,可供建筑、家具及雕刻,還能凈化空氣…… 真是好樹、好花!可惜“養在深山人未識”,如果移植到城里,一定是既環保又美觀的景色。就像我們這次進彝山要看望的受助貧困學生一樣,在窮困的生存環境中也能不畏艱辛、樸實倔強,迎著陽光、蓬勃向上。 13年前,江西南昌第10中學8856班幾十位同學,開始合力資助金陽縣貧困中小學生上學。“云班長”朱敏大學畢業到廣東佛山電臺當記者,繼續延續著助學組織工作。這些年來共發放52萬元助學款、資助30多名孩子讀書。相隔10年后,朱敏等熱心人第二次遠赴金陽,走訪受助家庭,了卻遙遠的掛念。我作為廣東草原愛心助學團隊的“團長”,有幸同行,自駕跋涉1400余公里,一路唱著“聽聞遠方有你,動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風景”,來到這金沙江畔。 金沙江穿行在橫斷山中,兩岸壁立千仞,過去交通十分不便,現在略有改善,高速公路明年就通金陽。金陽縣在金沙江北,與云南省昭通隔江相望。縣城天地壩鎮建在峽谷兩側,道路七彎八拐地順著山勢延伸,一座新建的鋼筋混凝土大橋,飛架起兩邊通道。周圍的山腰和山頭上,分別“掛”著各個鄉鎮和彝村。孩子們上學,少不了要在公路和山道上穿行。我們走訪受助學生家庭,也是乘車、步行并舉,爬山涉水走村串戶才能抵達。盡管如此,孩子們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還是陽光、開朗,一如峽谷旁銀樺樹那燦爛的金陽花。 賈巴里扎的家在海拔2000米的山頂,這個上小學六年級的彝族姑娘,已受朱敏阿姨等熱心人資助了4年讀書費用,學習成績挺好的。她家幾天前剛遭冰雹襲擊,瓦房頂被砸出一個個洞,往里透的陽光照亮了貼在土墻上的獎狀,無聲地訴說著孩子讀書的勤奮。賈巴里扎欣喜地接過朱敏阿姨送來的新書包,與父母一起捧上彝家特產烏洋芋(土豆),招呼大家共進午餐。這是我在彝族鄉親家里吃的第一頓午飯,以前也曾在瑤家、壯家和蒙古族、鄂溫克族受助學生家里進餐,一樣的簡樸、溫馨。飯后,都不忘把飯錢裝進紅包,塞給家里的老人。 阿日白強與他兄弟早早守在山路岔口,手里拿作業本作記號,等著朱敏阿姨到來。“阿姨,我家在山頂上。”他指著遠處幾間房子說。我們走了近1公里的泥濘山道,在青花椒林旁進了他家。這里海拔也有2000多米,可以清晰看到對面山上鄰村的房屋,風景兩邊都好。屋里沒幾件像樣的家具,只有火塘旁的塑料凳子是新買的,專為我們到來而準備。父親阿日卜格挑著全家生活的重擔,母親在家照顧年老多病的奶奶,5個孩子加上姑姑家的女兒,一家9口雖不富足,卻過得和睦溫馨,該上學的都能圓夢。這樣的家庭也培養了阿日白強既熱情又細心、既向上又向善的品格,小小年紀就知道擔心朱敏阿姨走山道容易滑倒也容易迷路,執著地又把我們送回公路旁,才依依不舍道別。 馬依足中心村的賈宇,住在縣城移民新村旁的土坯房里。三個男孩的母親子作,一邊往火塘里添柴,一邊忙不迭地說著感謝朱敏阿姨資助小賈宇上學的話。賈宇的父親卻不善言語,坐在一旁憨笑。子作瘦削的臉在火苗照耀下,愈加顯得俊俏。我感慨地說,“您穿上彝族服裝,一定也是一朵燦爛的金陽花!”子作聽了非常開心,回房間換了彝服,與大家合影,還讓朱敏阿姨和同行的晏紅霞、汪濱輪流穿上,依著屋內的木梯和門框照相,過了一把“彝族姑娘”癮。 晚上,我們在縣城見到已大學畢業找到工作的賈日拉日、孔約尾、陳只坡、金拉惹。他們和另外10位受助學生完成了大學或大專學業,分別考入公務員隊伍和醫院、疾控中心事業編制,成長起來了。連續13年堅持牽頭聯系助學工作的白里呷,也忍不住夸獎這些爭氣的孩子:“他們把朱敏阿姨等熱心人的資助作為不竭動力,一步一拼搏,在求學路上踩下深深足印。終于學業有成,走出困境迎來新生活。”其實,在本土成長起來的彝族干部白里呷何嘗不是這樣,從學校走向社會,從鄉鎮走向縣委宣傳部,懂得山里孩子的苦衷,也懂得奮斗的艱難。他和孩子們一起,在陡峭山崖上用讀書踏出一條人生的新路。努力向上、向善,才能成就自己,也幫助別人鍛造出壯美的人生,就像那樹昂揚向上的金陽花一樣。 原來,金陽花還可以用壯美來形容。 回程路上,我們在普格七里壩看到了遍野的索瑪花、在西昌航天北路看到了滿樹的藍花楹。索瑪花、藍花楹與金陽花同季節開放。人們不辭勞苦跋涉千里,去追逐秀麗的索瑪花、觀賞嬌艷的藍花楹,我卻怎么也忘不了那開得璀璨、開得壯美的金陽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