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中】張前 導演 尼采說過一句特別有力量的話: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其實生活中那些起伏和挑戰,往往不是來阻擋我們的,而是來幫我們打磨自己的。 但具體要怎么做,才能在復雜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路,真正成事呢? 在我看來,離不開三種核心能力:看透事情本質、敢于反向思考以及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 這些能力,說普通些就是我們成長路上的“超能力”,能悄悄把優秀的人和普通人區分開。 就像《天道》里的丁元英,他之所以能做成那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 正是因為他讀懂了人性與商業背后的邏輯,用不一樣的思路破局,靠更高一層的認知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他的故事溫暖又犀利地告訴我們,真正成事,是有方法、有溫度的。 01 透過現象看本質 《天道》中有一個關鍵情節: 丁元英決定以大幅降價的方式銷售格律詩音箱,直接挑戰行業巨頭樂圣公司。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頗為冒險,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葉曉明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樂圣公司待咱們不薄,不能背后插刀子。咱們這么干,道義上說不過去啊!” 葉曉明的反應很真實,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被“道義”“恩惠”這些表象所困,擔心被人指責“恩將仇報”的思維方式。 而丁元英看到的卻是商業本質。 這從來不是什么恩惠與回報的關系,而是市場競爭下最簡單的交易關系。 他一眼看透了交易的本質,直指問題的核心。 這種能力,就是佛家所說的“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里的“如來”不是指佛祖,而是指真相、本質和規律。 看透表象背后的本質,才能觸及真正的規律。 我們的文化中有濃厚的“面子”情結,這常常成為深度思考的阻礙。 多少人為了一時的“面子”,犧牲了長遠的“里子”;為了表面的和諧,放棄了本質的追求。 而真正的智者,追求的是“里子”而非“面子”,是“實質”而非“形式”。 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代表每個人都看清了世界。 多數人看到表象就信以為真,只有少數人愿意撥開迷霧探尋本質。 這種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獲得的。 02 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說第一個案例展示了“看透本質”的重要性,那么格律詩被樂圣起訴時的不同反應,則展示了人性慣性的力量。 當收到法院傳票,葉曉明、馮世杰、劉冰第一反應是恐慌和逃避。 他們連夜找丁元英質問,隨后立即提出退股要求,生怕晚一步就會血本無歸。 他們的反應完全符合人性本能,趨利避害,規避風險,而肖亞文卻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選擇。 在同樣的情況下,她冷靜分析案情后得出結論:這并非是危機,反而是巨大的機遇。 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主動出資接手了葉馮劉三人的股份。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肖亞文一舉成為格律詩大股東,并在這場官司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而葉馮劉三人則與財富自由擦肩而過,劉冰更是因此走向了絕路。 為什么面對同一事件,不同人的反應如此不同? 答案在于: 普通人順從人性慣性,而高手則反人性而行。 趨利避害、從眾附和、急于求成,這些都是深植于基因中的人性本能。 順從這些本能,往往只能得到普通甚至平庸的結果。 而奇跡往往源于對人性慣性的擺脫。 對普通人而言,完全復制肖亞文的思維方式可能有些困難。 但我們至少可以學習歐陽雪。 她也許沒有肖亞文那樣的遠見卓識,但她有一種能扛事、負責任的品質。 在三人退股時,歐陽雪只說了一句:“眾位請放心,我就是砸鍋賣鐵也會保證你們的投資安全。”然后一個人承擔了所有壓力和風險。 這種擔當精神,已經超越了90%的普通人。 理想狀態當然是肖亞文既有洞察本質的智慧,又有歐陽雪反人性而行的擔當。 但即使暫時達不到這種水平,我們也可以從負責任、敢扛事開始修煉自己。 03 提升認知 歐陽雪和肖亞文有一段對話,揭示了人與人之間最深的鴻溝。 歐陽雪感嘆:“你(肖亞文)和大哥(丁元英)都是明白人。” 肖亞文回應道:“我和丁總的明白是不一樣的。我在努力往明白里活,而丁總本來就是明白人。” 這段話道破了認知的層次,有人生來看透規律,有人在努力看透,而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不明白”。 什么是認知? 我認為認知不僅僅是對事物的理解,更是人品與智慧的有機結合。 一個人即使看問題再透徹,如果人品有問題,他的高認知只會用來算計他人,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 劉冰就是典型例子,他有一定的小聰明,但缺乏大智慧和大格局。 那么如何提升認知? 我認為有四條路徑:讀書、行路、學徒、做事。 讀書,是為了明理而非學歷 許多人經常會混淆學歷與學問的關系。 有學歷不一定有學問,有學問不一定非要有學歷。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明白道理,提升思維層次。 正如丁元英所說:“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夠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 行路,是為了拓寬心量 古人說: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行路的意義在于見天地、見眾生、最終見到自己。 走得越遠,見得越多,越能理解世間的多樣性,越能包容不同的存在。 心量大了,問題就小了。 學徒和做事,是實踐的智慧。 真正的認知必須在事上磨、在難中得。 學徒的本質是跟隨高人學習思維方式;做事的本質是在實踐中不斷驗證、調整自己的認知。 肖亞文就是通過給丁元英當學徒,逐漸提升了自己的認知層次;又通過接手格律詩這個大事,證明了自己的學習成果。 認知提升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在實踐中形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調整理論,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精進。 《吉格勒定律》也指出了: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鍛煉。 肌肉需要鍛煉,心智同樣也需要鍛煉。 ![]() 寫在最后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次跌倒都是為站起來時更穩當。 真正的成長,就是從看透問題本質開始,再用不一樣的思路破局,最后在行動中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 就像《天道》里的丁元英和肖亞文告訴我們,有時候打破常規,反而能走出一條更漂亮的路。 不用著急一下子變成高手,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很好了! 可以讀一頁有啟發的書,嘗試一個小突破,或者勇敢擔起一次責任。 記住,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往往決定了我們能到達的高度。 愿我們始終帶著看清本質的聰明勁兒、敢于反向思考的勇氣,和持續學習的熱乎氣。 那些曾經難住我們的,終會變成讓我們更強大的鋪墊。 覺得內容還不錯的話,幫忙點個“在看”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