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九月的風裹挾著桂花的甜香掠過御染家染坊,一匹素色棉布在染缸中幾經沉浮,漸漸暈染出層林盡染的秋山暮色。這幅名為《秋色暮靄》的植物染畫即將在《三生有序》非遺藝術展揭開面紗,它不僅是染匠黃榮華與胡曉東歷時年余的匠心之作,更承載著傳統絞纈技藝與當代藝術語言的碰撞交融。當千年非遺遇上人工智能,當植物根莖化作丹青妙筆,這幅未及裝裱的布本染畫,正以獨特的東方美學對話著這個數字時代。 一、草木有靈:自然饋贈的色彩密碼 在漢口文體中心的百年染坊里,黃櫨木在沸水中舒展脈絡,茶湯在陶缽里沉淀出琥珀光澤。與傳統中國畫的礦物顏料不同,《秋色暮靄》的每一抹色彩都源自大地的慷慨饋贈:黃櫨枝干熬制出層疊的赭石秋山,陳年普洱勾勒出山脊的蒼勁輪廓,五倍子與馬桑的單寧酸在棉布上暈化出深淺不一的墨色肌理。這種"以布為紙、以染為筆"的創作方式,讓畫作自帶植物呼吸的溫潤質感——湊近細嗅,仿佛能聞到秋日山林的草木清香。當暮色四合時,染布上的秋山會隨光線變化呈現微妙的色彩律動,這正是植物染料獨有的"活色生香"。 二、云染為魂:絞纈技藝的當代覺醒 畫中那片氤氳的秋山云海,藏著絞纈技藝中最精妙的"云染"心法。兩位匠人以細網在棉布上進行千百次纏繞、打結、折疊,如同在布面上編織隱秘的山水密碼。當浸染完成拆開的剎那,束縛處形成的留白恰似山間流云,這種"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偶然性,與中國山水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美學追求不謀而合。不同于機器印染的精準復刻,手工云染的每道紋理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印記,那些看似隨機的色塊與線條,實則暗合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筆墨韻律。 三、科技為橋:非遺傳承的破圈實驗 在《三生有序》展覽現場,這幅染畫將與AI技術展開奇妙對話。策展團隊運用數字投影技術,讓靜態的秋山在幕布上流轉出晨昏變幻:晨光中楓葉如火,暮色里云氣蒸騰,寒星下染布的經緯紋路化作星河。這種創新展示方式并非對傳統的解構,而是讓觀眾透過現代科技讀懂古老技藝的文化基因。正如黃榮華所言:"真正的傳承不是把技藝封存在博物館,而是讓千年絞纈在數字時代長出新的根系。"當觀眾用手機掃描畫作,植物染料的分子結構模型與絞纈技法的分解動畫將同步呈現,傳統工藝的科學密碼就此向大眾敞開大門。 展開這幅寬兩米的染畫,暮色中的山巒如沉睡的巨人,山間的紅葉似跳動的火焰。棉布經緯間若隱若現的植物纖維,恰似大地的毛細血管在呼吸。在這個追求速效的時代,兩位匠人愿意用一年時間等待一片葉子的色彩沉淀,用千百次實驗探索草木與織物的相遇,這種"慢慢來"的創作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抵抗浮躁的精神宣言。當《秋色暮靄》在展廳中緩緩鋪展,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幅染畫,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從《天工開物》里的"彰施"篇到當代實驗室的分子色譜分析,從江南染坊的青石板路到元宇宙的虛擬展廳,非遺傳承正在書寫著生生不息的當代傳奇。 作者:黃榮華,胡曉東 染匠黃榮華乙巳年七月初九于漢口御染家 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后順手點亮“在看”,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當成了動力! 原創真的很不容易,不僅是文字,圖片里的植物染實物都是實際做出來的,多次想放棄。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2025年“傳統染色培訓班”將于9月19日至24日開班,需學習者,可報名參加由非遺傳承人親自授課的第60期班,十人小班教學,已報名過半,欲報從速! 專業師資,專業教材,專業培訓,等待欲成為專業人士的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