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記載:“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其中,所謂“東鄰”是指紂王商人,“西鄰”是指姬昌周人,問題是“禴(yuè)祭”是什么意思呢? 對此,秦漢以來的解釋認為禴祭為“薄祭”,因為“文王儉以恤民”而崇德,祭祀時不注重外在形式,不使用貴重的“牛牲”,而使用“豕牲”,于是認為“故既濟九五,不如西鄰之禴祭,九五坎為豕,然則禴用豕而已”,就是雖然商人祭品貴重,但效果不如周人誠信誠德的薄祭。 《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克商之后,慶典祭祀儀式上“籥人”(禴通籥、龠,其中禴的偏旁示為祭臺)專職負責“籥祭”參與國家祀典,甚至其中還有“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總之,世俘顯示禴祭是周人極其重要的一種祭祀方式。 ![]() 因為“禴祭”的重要地位,又因周人崇德薄祭,于是就出現了一個觀點,即以王國維為代表提出“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的觀點,就是周人廢除商朝制度、重新建立新的制度,強調兩者之間傳承不多,或者說廢大于繼承。 但問題是:棄舊立新的觀點,卻與孔子觀點相悖,因為孔子明確說過“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孔子強調的是商周制度“雖有小異,實屬大同”,兩者之間傳承沒有斷絕,那么商周制度究竟怎么,孔子正確、還是王國維正確呢?對此,甲骨文中的“禴祭”就已經給出了回答。 ![]() 古中的禴為一種樂器按照秦漢之后古人解釋,禴祭屬于礿祭的別稱,兩者屬于同一種祭祀。比如,漢朝王充《論衡·祀義》中說“ 紂殺牛祭,不致其禮;文王礿祭,竭盡其敬”,描述的就是“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只不過將其中的“禴祭”換成了“礿祭”。 所謂“礿祭”,是古代宗廟的祭名,屬于“時祭”,祭祀時間有春季、夏季等不同的說法。因為祭祀時間固定于或春或夏的緣故,當時物產不多,于是只能使用薄物祭祀。同時“礿”讀音也為“yuè”,與“禴”讀音一樣。 ![]() 問題在于:兩者到底是不是同一種祭祀呢?其實,古書對禴與礿的記載表明,兩者應該不是一種祭祀方式。 許慎《說文解字·龠部》記載:“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見下圖)。”還有,《樂書》記載:“古之人始作樂器,而葦龠居其先焉。震為六子之首,龠為眾樂之先。”總之,古書中的“龠”是一種管樂,至于直吹還是橫吹難以考證。 ![]() 與之通假的“籥”,史書也明確記載為樂器,比如禮記中說“葦籥,伊耆氏之樂也”,詩經中說“籥舞笙鼓”,孟子中說“管籥之音”等。“禴”與“籥”、“龠”通假,旁邊多了一個“示”字部,相當于在祭臺旁奏“龠”。至于“礿”,古人也不知道文字來源,但漢代鄭玄考據,該祭禮與農作物初熟相關。 也就是說,禴祭之“禴”是一種管狀樂器,禴祭應與音樂相關,而礿祭屬于固定時間的“時祭”,沒有證據表明其與音樂相關,且音樂與時節沒有固定聯系的必然性。禴祭或因注重音樂而減少祭祀犧牲,最終表現出“薄祭”,但只是“可能”,因此兩者應該不是一種祭祀方式,更重要的是甲骨文證明古人混淆了彼此。 ![]() 甲骨文推翻傳統認知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辛六年,“西伯初禴于畢”。其中之“初”,指姬昌首次使用“禴祭”,是在“畢”這個地方。那么,“禴祭”是不是姬昌或周人發明的呢?答案當然不是,因為甲骨文中早已有了禴祭,且還有礿祭。 首先,甲骨文中的“龠”,是編管樂器的象形,比如學者徐中舒指出“卜辭用為祭名,蓋用樂以祭也,后世增示作禴。”除了徐中舒,郭沫若、董作賓等都認為是管樂。沒有找到“龠”的適合圖片,下圖不像,應是排簫類的,甲骨文“龠”正常寫法比上文西周“侖”字多了三“口”。 ![]() 其次,甲骨文中多處使用“龠祭”,比如“戊戍卜,口貞:王賓仲丁彡龠,亡舊。十月。一”。其中“彡龠”,董作賓考證認為是“彡為鼓樂之祀”。 第三,學者夏虞南的“以“禴祭”為中心看殷周禮制轉向”論文,對比了“世俘”中“禴祭”與商朝“龠祭”,指出武王克商所用之“禴祭”:“無論是時間規律還是禮儀形式上皆與卜辭所見'龠’、'彡龠’相同”。綜合考證周朝禴祭之禮后指出:“以'禴祭’為代表的周初禮儀,幾乎全盤繼承殷人祭祖禮儀的名稱。” 當然,隨著周朝統治的穩固,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商周認識的差別,周朝最終在商朝制度上發展出了一套禮樂制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周因于殷禮,所損益”。比如,商朝人祭、厚祀的傳統被慢慢淡化了。 ![]() 除了“禴祭”之外,甲骨文中也有“礿祭”,學者張俊成《甲骨文金文中所見商周礿祭》論文已有詳細研究,指出“礿祭”是在宗廟內祭祀,對象是先王先公等,祭品非常豐厚,沒有確定的時間,但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這就推翻了鄭玄的商代“春祭曰礿”。西周金文顯示,當時對商朝“礿祭”依然有所繼承,真正固定變成四時祭祀之一的是在戰國時代。總之,禴祭與礿祭本是兩種祭祀,的確是秦漢之后古人將之混淆了。 因此,從禴祭來看,孔子所說的“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是正確的,周朝的確繼承了商朝制度,即周承商制,而不是簡單的棄舊立新。我們說中華文明沒有斷絕,這些也是鐵證之一。 ![]() 最后,關于本文話題,還有兩點值得一談: 首先,禴祭本質上是一種樂祭,而從周初開始就非常重視禴祭,比如“用籥于天位”,可見周朝禮樂制度之“樂”,顯然與之相關,應是對商朝禴祭的繼承和發展。相比商朝,周朝更注重音樂通神,所以考古也發現很多青銅樂器。 其次,上文孔子所說的話,其實還有更厲害的下半句,即“其或繼周者,雖百世(一世30年,百世3000年),可知也。”也就是說,孔子了解中華文明特性,知道中華文明不會斷絕,雖過3000年,雖周朝或已不在,但新王朝會“有損益”的繼承下去。如今事實證明,孔子所言正確。 參考資料:《夏虞南:以“禴祭”為中心看殷周禮制轉向》、《張俊成、陳永紅:甲骨文金文中所見商周礿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