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01 ![]() 背信棄義讓美國參戰 1916年,伍德羅·威爾遜的連任競選口號是“他讓美國不參戰”。 就職典禮三個月之后,他要求國會對德國宣戰。 口號暗示他會繼續讓美國不卷入戰爭,但是,當然,他撒謊了。 1917年美國參加一戰,結果是116516名美國人戰死,32000人受傷。 還有,所有目睹了戰斗的士兵都遭受了心理創傷,就像所有戰爭中的所有士兵一樣。 所有這些,都是因為一場與保護美國的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無關的戰爭。 ![]() 02 ![]() 妖魔化德國,讓列寧崛起 然后,威爾遜的戰爭和《凡爾賽和約》帶來了希特勒、列寧和斯大林。 1916年,德國希望和談,但是一旦美國參戰,好戰的英國人就拒絕對話。 戰爭本來當時就可以結束。 相反,德國被妖魔化,被說成是對世界民主的威脅,這顯然是因為威爾遜聲稱這場戰爭的目標是“拯救”民主。 然而,當時德國有出版自由,包括批評皇帝的自由;有比英國更廣泛的普選;有法治;以及有正當司法程序。 而德皇的行政權小于美國總統。 威爾遜曾經大言不慚道,“有些時候……會出現另一場戰斗,在這場戰斗中,為了實現世界人民的最終自由,不是區區幾十萬優秀的美國人,而是大幾百萬人……會死去。” 這本質上就是在扮演上帝。 數百萬美國人不得不去死,但伍德羅·威爾遜自己一根頭發都不會亂。 威爾遜動用美國人的稅款賄賂俄國臨時政府參戰。 結果是約40萬俄國人死亡。 布爾什維克是俄國唯一反戰的政黨,而這種反戰讓共產黨人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以至于列寧曾經說道,“我們的革命誕生于戰爭。” 干得漂亮,伍德羅。 03 ![]() 軍事敲詐和戰爭社會主義 在著名的1931年演講“戰爭是一種敲詐勾當(War Is a Racket)”中,海軍陸戰隊將軍,美國歷史上最功勛卓著的海軍陸戰隊成員斯梅德利·巴特勒(Smedley Butler)解釋道,他是如何將其生涯花費在不是保護他自己的國家,而基本上是讓世界各地安全,以供美國企業賺錢和擄掠的。 “戰爭是一種敲詐勾當,一直都是”,巴特勒將軍說道。 威爾遜本人是一個世界級的敲詐者,他下令入侵了墨西哥(11次!)、尼加拉瓜、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古巴和巴拿馬。 威爾遜通過將無數企業國有化,把所謂的戰爭社會主義強加給美國人。 其1916年《國防法案》授權他以重邢罪為威脅,命令企業生產軍用產品。 1916年《軍隊征用法案(Army Appropriations Act)》授權他攫取私人財產并導致政府接管鐵路行業。 這是純粹的社會主義。 他的戰爭工業委員會對整個經濟體實施蘇聯風格的完全中央計劃。 美國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熱情地希望一旦戰爭結束,戰爭社會主義能夠整合成和平時期的社會主義。 04 ![]() 鎮壓異議者、制造兵奴 1917年再次實行軍事征兵,同時宣布了一項《間諜法案(Espionage Act)》,規定“干預”征兵可判二十年刑期。 “干預”的意思是批評威爾遜和他發動的戰爭。 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尤金·德布茲(Eugene Debs)因公開批評《間諜法案》被判處十年徒刑,并剝奪美國公民權。 其他人獲刑二十年。 戰爭期間,所有電話和電報通訊都被審查,數千人因公開反戰被監禁,這是林肯的風格。 而德國人被說成是民主的公然威脅! 對于三K黨在新澤西、俄亥俄和中西部(不是阿拉巴馬和密西西比)的暴力事件,威爾遜的回應是,不是讓聯邦調查局(FBI)調查三K黨,而是調查這些地區的黑人。 當然,他在軍隊中再次實行了種族隔離。 約280萬人臣服于征兵奴隸制。 盡管《第十三修正案》規定奴隸制和非自愿勞役非法,但是,腐敗的和政治化的最高法院(還有不是這樣的最高法院嗎?)認定,征兵奴隸制“必要且恰當”,因為伍德羅·威爾遜這樣說過。 除了下令公開處死一些人之外,林肯無法對成千上萬聯盟士兵開小差采取什么措施。 現在,武裝了所得稅和偽裝合法的美聯儲之后,政府可以輕易地創立龐大的官僚機構來實行征兵——以及幾乎其他任何事情。 05 ![]() 重稅、破壞聯邦制 為了資助威爾遜的戰爭,國會將新的聯邦所得稅最高稅率,從1913年的50萬美元及以上收入征7%增加到1920年的20萬美元及以上收入征73%。 威爾遜的1912年“新自由”議程包括支持所得稅征收、創設央行、禁酒令和《第十七修正案》。 該修正案以直接選舉取代由州立法機構任命美國參議院——后者是美國聯邦制的最后遺產。 開國元勛建立了一種美國參議員的任命制度,這種制度可以使各州人民某種程度上直接控制他們的參議員。 如果一位參議員承諾某事卻反向投票,州議會可以立即召回和取代他。 由于是直接選舉,一位新當選的參議員如果這樣做了,將有6年時間從各州游說集團獲得“競選捐款”,這些捐款將幾乎能保證他連選連任。 這正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