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嘮嘮成語——大夜彌天,它說的可不是天氣預報,這詞兒到底啥門道,接著往下看吶! 成語里的小秘密,等你來發現! 一、“大夜彌天”成語讀音 “大夜彌天”的正確讀音是【dà yè mí tiān】。 ![]() 二、“大夜彌天”成語來源 “大夜彌天”這個成語出自 魯迅 《<唐宋傳奇集>序例》——時大夜彌天,璧月澄照,饕蚊遙嘆,余在廣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時黑暗如漫長黑夜般籠罩天下,皎潔的明月卻依舊澄澈地照耀著,那些像貪婪蚊子一樣的反動勢力在遠處發出無力的怨嘆,而我正身處廣州。 當時魯迅在廣州,正處于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時期,反動勢力對進步文化的打壓很猖獗。他寫這句話,不是單純記錄場景,而是借 “大夜”“饕蚊” 罵透時局的黑暗與敵人的可惡,用 “璧月” 表明白己對光明與正義的堅守,最后以 “余在廣州” 亮明自己 “不避黑暗、主動抗爭” 的立場 —— 哪怕身處黑暗,也絕不妥協,還要用文字喚醒更多人。 三、“大夜彌天”成語含義 大夜:本來是說那整夜不停、黑得不見亮的夜,可不是咱平時天黑天亮的普通夜,是那種讓人心里發慌、看不到頭的長夜。后來就喻指 “一直沒個好的世道,黑暗日子沒個完”。 彌天:是說把整個天兒都給遮嚴實了,一點亮兒都透不進來,比喻 “壞勢力、亂光景占滿了整個社會,沒處躲沒處藏”。 大夜彌天:黑暗像漫長的長夜一樣,把整個社會都罩住了,讓人看不到希望。以前有的年月,土匪到處搶,官兒也不為民做主,老百姓種地收不上糧,出門怕遇著危險,那會兒就叫 “大夜彌天”,誰都盼著早點熬到天亮。 常用來比喻世道黑暗、看不到希望。 現在這詞兒怎么用: ●您要是聊歷史,說“那段十年浩劫,可真是一段大夜彌天的歲月。” ●看國際新聞,聊起某些地界兒戰火連天、民不聊生,也能嘆一句:“那地方,如今是大夜彌天啊。” 四、歷史上那些個“大夜彌天”的年頭兒 1,先秦戰國:百家爭鳴,但架不住天天掐架 那會兒七大國跟胡同里搶車位似的,你擠我我懟你,今天齊國踹了燕國的門,明天秦國又把楚國的飯桌掀了。街上狼煙遍地,老百姓躲屋里啃干糧:“好家伙,這仗打的,比早高峰地鐵還擠!”不過黑夜里頭愣是冒出墨子、孔子這幫“路燈設計師”,舉著思想火把滿街竄,愣沒讓文明滅了燈! 2,三國魏晉:爺們兒全是戲精 曹操劉備孫權仨人斗得跟說相聲似的——“您挾天子以令諸侯?”“哎呦喂!我這是匡扶漢室!”轉頭就搶地盤。后頭更亂套,八王之亂活像一大家子為爭祖傳四合院打群架,匈奴鮮卑還趁機翻墻進來蹭WiFi。可您猜怎么著?這幫人打著打著,愣是折騰出《廣陵散》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黑夜里頭蹦出文藝火花! 3,五代十國:皇帝比煎餅果子換得還勤 今天姓李的登基,明兒姓石的把他踹下去,后兒姓劉的又嚷嚷“該我了!”老百姓一睜眼:“嚯!又換旗了?趕緊把舊年歷撕了糊墻!”朱溫這類大佬跟胡同串子似的,誰橫誰當老大。可偏偏這時候詞人李煜蹲墻角寫“剪不斷理還亂”,愣是把亂世寫出了詩意——您說逗不逗? 4,明末清初: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小冰河期凍得人直哆嗦,崇禎皇帝急得薅頭發:“咋又旱又澇還鬧蝗蟲?莫非朕得罪了灶王爺?”李自成和皇太極兩頭堵門,大明跟漏風的棉襖似的扛不住。可這節骨眼上,黃宗羲這幫人貓屋里寫《明夷待訪錄》,跟黑夜里頭劃了根火柴:“且等著!思想火花蹦出來啦!” 其實這些 “大夜彌天” 的年月,有個共同點:要么是朝廷窩里斗,要么是外敵欺負上門,最苦的永遠是老百姓! 愿每一位讀者在生活中都能所求皆所得,感恩遇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