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字面的意思是了解自己與對方的長處跟短處。(己:自己;彼;對方)
典故大概的意思是(孫武生活于春秋末期,當時周王室衰落,諸侯爭霸戰爭頻繁,軍事謀略成為各國勝負的關鍵。孫武總結了春秋時期的戰爭經驗,著成《孫子兵法》全書共 13 篇,系統闡述了戰爭的規律、戰術原則與決策方法,旨在 “不戰而屈人之兵”,強調以智謀取勝而非蠻力。這個成語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謀攻” 重點討論 “如何通過謀略進攻取勝”,主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最高明的戰略是用謀略瓦解對手,而非單純依靠武力。“知己知彼” 正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 只有通過充分的情報與自我認知,才能制定出精準的謀略。這句話的意思是)“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那么每次作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概率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戰都會陷入危險。” 自古以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僅僅是在軍事中,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也是一樣,最典型的莫過于商鞅三次見秦孝公的三道,就是通過一步步試探了解,提前做足準備,最終才能受到秦孝公的追捧。包括商業策略中也是一樣,最基本的開個店或者研發個新產品,肯定是需要先做市場調研,看看是否有市場,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實力進行相對應的準備,而不是頭腦一熱就扎堆進去。包括新聞記者去采訪名人也是一樣,肯定要先了解這個名人的相關背景,然后準備好相對應的問題,有些記者還會提前把這些問題跟名人說一下,讓對方也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個成語也再次跟我們強調了,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先通過全面的信息收集與自我審視,才能規避風險、把握主動,當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但是能夠讓我們在提前預知風險,做好相對應的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