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開篇第一條即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明確闡述了肝病與脾胃病的密切關系。筆者臨證以辨證論治為根本,從肝論治脾胃病多獲良效,現分享兩則驗案如下,以供參考。 胃脹案 患者男,36歲,2025年4月16日初診。主訴:胃脹2周。患者自述2周前因家人生病出現胃脹難忍,進食尤甚,于某醫院就診,醫生予以針刺、中成藥及中藥口服等治療,但癥狀無明顯改善,后自行服用對癥西藥反出現胃中不適,便來求診。刻下:胃脹難忍,胃中不適,反酸,燒心,無饑餓感,氣短乏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每日1~2行。舌淡紅、中有裂紋,苔白膩,脈弦。 診斷:胃脹(肝郁脾虛,寒熱錯雜)。 治則:疏肝健脾,和胃消脹。 方用逍遙散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柴胡10g,薄荷8g,當歸10g,炒白芍10g,炒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6g,炒枳實10g,厚樸20g,九香蟲6g,法半夏9g,黃連6g,黃芩10g,干姜10g,太子參15g,大棗15g,浙貝母10g,煅烏賊骨30g,炒雞內金10g。5劑,水煎服,日1劑。 4月21日二診:患者訴服藥后有明顯改善,加之回到老家心情舒暢,胃脹不適消失,反酸、燒心明顯緩解,納增,大便基本正常,仍氣短乏力。舌淡紅、中有裂紋,苔白膩,脈弦。 守上方加炙黃芪20g。5劑,煎服法同上。 按 此患者因擔憂家人病情后出現胃脹,明系肝郁氣滯之征,脈弦即證。肝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肝郁氣機不利,乘克中土,使胃氣郁滯,升降失常,則胃脹、無饑餓感。肝郁脾虛,氣血衰弱,則氣短乏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胃中不適、反酸、燒心則與《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中“嘔而腸鳴,心下痞者”之半夏瀉心湯證相互吻合,脾胃寒熱錯雜,清濁升降失調,則見上癥。故此案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病機為肝郁脾虛,寒熱錯雜。方中用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益氣;炒枳實、厚樸、九香蟲增強理氣消脹之力;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和胃除痞;浙貝母、煅烏賊骨制酸止痛;炒雞內金開胃消食。二診患者情志舒暢后,胃脹隨之消失,后隨癥治之,加炙黃芪補氣除乏,療效確切。 反酸案 患者女,57歲,2025年5月11日初診。主訴:反酸3月。患者自述3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酸,進食則加重,于當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結果提示并無異常,予抑酸護胃等對癥治療后癥狀無緩解,遂前來尋求中醫治療。刻下:反酸,口酸,口臭,燒心,伴夜里口干口苦,燥熱汗出,平素惡熱,心煩胸悶,喜嘆息。納可,二便調。舌紅,苔白膩,脈弦略數。 診斷:反酸(肝郁化熱,陰虛火旺)。 治則:疏肝清熱,滋陰降火。 方用左金丸合知柏地黃丸加減:黃連6g,制吳茱萸3g,浙貝母10g,煅烏賊骨30g,柴胡10g,炒白芍10g,當歸10g,薄荷8g,炒白術10g,茯苓10g,生姜10g,炙甘草6g,炒麥芽15g,炒谷芽15g,知母10g,黃柏10g,生地黃15g,山藥12g,山茱萸12g,澤瀉10g,牡丹皮10g。5劑,水煎服,日1劑。 5月16日二診:患者服藥后反酸、口酸緩解三分之一,燒心、口干口苦基本消失,口臭、燥熱汗出、心煩胸悶明顯緩解,嘆息減少,但仍胃脹,大便略溏,每日3~4行。舌紅,苔白膩,脈弦。 守上方加煅瓦楞子15g、炒萊菔子12g、厚樸12g。5劑,煎服法同上。 5月21日三診:患者訴服藥后反酸、口酸緩解三分之二,胃脹消失,大便基本正常。舌紅,苔白,脈弦。 守上方煅瓦楞子加至30g。5劑,煎服法同上。后電話隨訪,患者藥后反酸口酸基本痊愈。 按 此患者反酸、口酸、燒心,病位在胃,然結合胸悶、喜嘆息、脈弦略數等癥,且“肝者……其味酸”(《素問·六節臟象論》),可知其與肝息息相關,可辨為肝郁化熱、肝胃不和證。肝郁化熱,橫犯胃腑,胃失和降,則反酸、口酸、燒心、口臭。夜里口干口苦、燥熱汗出、惡熱心煩乃是陰虛火旺之象。故此案病機為肝郁化熱,肝胃不和,兼陰虛火旺。方用左金丸清肝瀉熱,《刪補名醫方論》謂其為“瀉肝火之正劑”,佐浙貝母、煅烏賊骨制酸降逆;逍遙散疏肝解郁,佐炒二芽消食和胃;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二診患者反酸、口酸有所緩解,遂加煅瓦楞子以增強制酸之效,加炒萊菔子、厚樸以下氣除脹。三診諸癥進一步改善,便加大煅瓦楞子劑量以乘勝追擊。后患者反酸口酸基本痊愈,臨床療效顯著。(李克)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