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六十九難》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肺金為腎水之母,二者金水相生,共司水液代謝。若肺燥津傷,必致腎水枯涸,腸腑失潤,甚則虛火燎原。今人但見腸燥便結,徑用潤腸之品,然滑腸耗氣,反傷脾陰,促腎愈虛,此乃舍本逐末之法。故欲治燥證,當溯其源、求其本,深究金水相生之妙。 一、肺腎相生,金水互濟 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水潤金清。《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為水之上源,主宣發肅降,將津液布散周身,下滋腎水。若肺燥失潤,如秋令久旱,無雨露以溉下焦,則腎水失充,腸腑干涸。張景岳《類經》喻曰:“肺津虧則腎源竭,猶江河斷流,舟楫難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誤治之害:潤腸傷脾,金水俱損 世人治燥,常投麻子仁、郁李仁等潤腸之品。然《本草綱目》警示:“滑利之藥,過用則耗脾氣,脾虛則津液不歸正化。”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腸滑則脾氣下陷,陰液流失,腎失濡養,更虛其虛。肺金無脾土之資,亦漸枯槁,形成“肺燥→腎虛→脾傷”之惡性循環。李東垣《脾胃論》強調:“津液不足者,當求之于脾,不可徑攻其結。” 三、胃火熾盛,劫陰耗液 肺金之燥,常因胃火熏灼所致。《黃帝內經》云:“胃熱則消谷,谷消則耗津。”胃屬土,土能生金,然火盛則土焦,母病及子,肺金受灼。胃火熾盛,猶烈日炙土,腎水細微如露,難制亢陽。此時若不以“汪洋之水”救之,則津液立盡,危殆立至。然驟用寒涼,恐冰伏氣機,反致津液不布,故當以甘寒濡潤之品徐徐溉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治燥大法:補肺生津,金旺水生 欲救腎水,必先補肺;欲補肺金,必先清胃。喻嘉言《醫門法律》倡“清燥救肺湯”,以石膏清胃火,麥冬、阿膠潤肺金,人參、甘草培土生金,使肺氣得充,津液下行以滋腎水。此即“深秋白露,金氣大旺”之喻——肺金得潤,自能下生腎水,猶天降甘霖,淵泉不竭。張仲景《金匱要略》亦云:“夫治燥病者,當以甘寒之品,滋其上源,則下流自通。” 五、方藥之道: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1. 清胃潤肺:石膏、知母清胃火,麥冬、天花粉潤肺燥。 2. 補脾生津:人參、山藥健脾益氣,使津液上輸于肺。 3. 滋腎填精:熟地、枸杞子滋腎水,佐沙參、玉竹金水同補。 如此則胃火清、肺津復、腎水充,腸腑自潤。此非“杯水”之微,乃“滂沱之水”漸浸之功,正如《醫學心悟》所言:“治燥如細雨潤物,非一蹴可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燥證之治,貴在明辨源流。肺燥腎涸非獨腸腑之病,乃金水相生之機受阻。唯有固護肺金、清養胃土、滋填腎水,使三焦氣化得復,津液通達,方為治本之策。醫者當知《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訓,以天地陰陽之理,救人身涸竭之危。 |
|
來自: 綠水青山ysjowa > 《辯證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