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94條
陽明病而不能食,非胃家實可知矣。 是必其人胃氣素虛,或中焦本有寒飲。 醫者但見有熱,便妄施寒涼以攻之,不知寒藥下咽,更傷其胃中虛陽,胃氣垂絕,氣逆不降,故發聲為噦。 此非熱邪之噦,乃胃冷氣逆之噦也?!?/p>
不能食者,胃虛而寒也。 胃既虛寒,則雖有熱,亦是浮陽在外,或格陽于上之假熱。 醫不察此,以為實熱而攻之,則虛者益虛,寒者益寒。 胃氣衰敗,升降之機將絕,氣逆而上,故必噦。 所以然者,以其人胃中本自虛冷故也?!?/p>
若誤以為陽明的熱而攻之,寒濕愈增,胃氣更敗,土崩而胃逆,必發噦逆。 所以然者,以其人胃中虛冷,本氣自虛,攻伐其熱,則虛冷更加,故氣逆而噦?!?/p>
此時即便有一些熱象(如面赤、煩躁),也是虛陽外浮的假熱。若誤用苦寒藥(如芩、連、膏、黃)去攻這個假熱,就是雪上加霜,會嚴重損傷胃中僅存的陽氣。 胃氣衰敗,氣機逆亂,就會發生噦證。噦是胃氣垂危的惡候,預后不良?!?br> 是胃陽衰敗、虛寒內生的“陽明中寒”證。
此乃胃冷不能腐熟水谷所致。
寒涼藥物直中虛寒之臟,使本已衰微的胃陽遭受毀滅性打擊。 胃氣敗絕,失于和降,反而上逆,故發為“噦”(呃逆,聲低而頻,良久一聲,為危候)。
正確治法當急溫中焦,回陽救逆。 方用理中湯、吳茱萸湯,甚則四逆湯類。 中軸凍結、動力全無一方面會使腐熟無權,進而導致不能食,另一方面會造成升降逆亂; 升降逆亂會引發虛陽浮越,進而外現假熱; 外現假熱會誘使醫者誤攻; 誤用寒涼攻下會給予中軸致命一擊,導致胃氣徹底敗絕; 胃氣徹底敗絕會使胃氣上逆、拒不納降,最終發為噦逆。 誤用攻下,如同在即將停轉的軸心上又狠狠砸下一錘,導致其最后一點生機也告斷絕。胃氣不降反逆,呃逆即是其垂死掙扎之象。 對此條的解讀會振聾發聵,直指現代臨床之流弊: 許多本屬虛寒的疾?。ㄈ缏晕秆住⒛[瘤放化療后),因表現為炎癥、發熱(假熱),而被長期、大量地輸入寒涼之品,最終導致胃氣衰敗,呃逆不止,這正是本條文的現代演繹。
其聲低微,良久一呃,乃是真陽離根之象。
必須大劑扶陽、破陰回陽,力挽狂瀾。 方用重劑附子理中湯(附子30-90g先煎,干姜30-60g,紅參30g另燉)合吳茱萸湯(吳茱萸15-30g,生姜30g),并重加赭石、半夏以降逆,或可有一線生機。
任何治療都必須圍繞這個“本”,任何違背這一原則的治法,即使針對了某些表面癥狀,也是錯誤的,甚至致命的。
胃氣一敗,百藥難施,變證叢生。 萬不可再認為是“毒熱”而繼續清熱解毒,必須立即轉為溫養胃氣、扶助陽氣,或可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
中醫若有機會參與,應果斷辨證,如屬虛寒,可用針灸(重灸中脘、氣海、足三里)或鼻飼上述扶陽方藥,或能創造奇跡。 這是避免本條誤治的鐵則。 面對一個“不能食”的患者,醫生的第一反應應是“虛”與“寒”,而不是“實”與“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