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時放心不下”,是鐫刻在奮斗者骨子里的責任自覺,更是推動工作落地見效的根本遵循。從項目建設現場的日夜攻堅,到民生服務窗口的耐心細致,再到安全生產一線的嚴防死守,所有高質量的工作成果,都離不開那份“放心不下”的較真與執著。當前,改革發展任務艱巨,民生訴求多元多樣,唯有將“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融入工作全程,才能破解難題、干出實績,不負崗位所托、群眾所盼。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工作,首在“知責”,要把崗位當“戰場”,把任務當“使命”。崗位無大小,責任有千鈞,每一份工作背后都連著發展大局、群眾利益。脫貧攻堅時期,云南獨龍江鄉干部高德榮背著干糧翻雪山、涉險灘,走遍村寨動員群眾種草果、養獨龍牛,只因“放心不下鄉親們過不上好日子”;科研攻關路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頂著烈日在稻田里反復試驗,年過八旬仍奔波于各地育種基地,源于“放心不下糧食安全這根弦”。反觀現實中,一些人把“工作”當“差事”,對職責范圍內的事敷衍應付,對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漠不關心,根源就在于“知責不深”“認責不清”。須知,“放心不下”的前提是“知道該放心不下什么”,只有清醒認識到崗位賦予的責任、任務承載的意義,才能跳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懈怠,以“時時在線”的狀態把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工作,重在“擔責”,要敢啃“硬骨頭”,敢接“燙手山芋”。工作中的難題、發展中的堵點,往往是檢驗責任感的“試金石”。面對問題“繞道走”、遇到矛盾“踢皮球”,看似“省心”,實則是對責任的逃避、對工作的失職。在浙江“千萬工程”推進中,基層干部面對農村環境臟亂差的“老大難”問題,沒有因涉及面廣、協調難度大而退縮,而是挨家挨戶做工作、定方案,用“放心不下”的擔當啃下了環境整治的“硬骨頭”;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無數社區工作者、志愿者明知有風險,卻仍24小時堅守崗位,登記信息、配送物資、安撫群眾,只因“放心不下轄區居民的安危”。責任面前無退路,難題面前有擔當。唯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勇氣,主動把難題扛起來、把責任擔起來,不回避矛盾、不畏懼挑戰,才能在破解問題中推動工作升級,在攻堅克難中彰顯責任價值。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工作,要在“盡責”,要摳細節、求實效,不做“半拉子工程”。工作的成效,往往藏在“放心不下”的細節里;群眾的滿意度,也體現在“事事有回音”的落實中。有的干部干工作“雷聲大、雨點小”,規劃時轟轟烈烈,執行時草草收場,說到底是缺乏“一抓到底”的盡責意識。而在山東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為打造自動化碼頭,對每一個技術參數、每一道操作流程都反復打磨,哪怕是0.1毫米的誤差也“放心不下”,最終建成了全球領先的智能碼頭;在四川涼山,支教老師支月英扎根山區40余年,從“支姐姐”變成“支媽媽”,不僅教孩子讀書,更“放心不下”他們的生活冷暖,幫貧困學生湊學費、送患病孩子去醫院,用點滴行動詮釋了“盡責到底”的含義。抓工作不能“差不多就行”,更不能“虎頭蛇尾”,唯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細致,對每一項任務、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對工作效果、群眾反饋都緊盯不放,才能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讓“放心不下”變成“放得下心”。 “時時放心不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具體的行動坐標。它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多一些“晝無為、夜難寐”的緊迫感,少一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多一些“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的執行力,少一些“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虛功。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工作者,只有將“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各自崗位上干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為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
|
來自: 書中淘樂 > 《對干部的要求及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