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這句流傳甚廣的說法并非空談。從解剖學角度看,雙腳遠離心臟,卻分布著26塊骨頭、33個關節、100多條肌腱韌帶,以及密集的血管和神經末梢——它們如同“健康傳感器”,既能反映全身血液循環狀態,也能提前預警潛在疾病。 腳跟痛可能與足底筋膜炎或腰椎問題相關,長期腳干可能提示甲狀腺功能異常,反復腳臭或許是真菌感染信號。 ![]() ![]() ![]() 腳上出現這些癥狀,可能是身體患病的“預警信號” ![]() 雙腳常年冰涼 排除保暖不足后,若雙腳持續冰涼,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導致供血不足,長期可能增加腦梗、心梗風險;也可能與甲狀腺功能減退相關,此類人群常伴隨乏力、怕冷、體重增加等癥狀。 腳跟干裂、脫皮嚴重 長期干裂可能與魚鱗病(遺傳性皮膚病)、甲狀腺功能減退(代謝減慢導致皮膚干燥)相關;若干裂伴隨滲液、紅腫,可能是慢性濕疹或真菌感染,需避免抓撓以防感染加重。 注意: 如果雙腳只是偶爾比較干燥,那么可以先改變生活方式,比如在清潔雙腳后涂抹保濕身體乳,但如果腳干的程度比較嚴重,則需查明病因后對癥下藥。 腳踝持續水腫 按壓腳踝皮膚后凹陷長時間不回彈,可能是心功能不全(心臟泵血能力下降,血液淤積下肢)、腎功能衰竭(體內水分無法排出)或肝硬化(低蛋白血癥導致液體滲出);此外,長期久坐、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也可能引發水腫,但休息后可緩解,需區分“病理性”與“生理性”。 走路時腳跟或腳掌疼痛 腳跟疼痛可能是足底筋膜炎(長期站立、運動過度導致筋膜勞損),晨起或久站后疼痛加重;腳掌疼痛若集中在大腳趾,可能是痛風急性發作,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處,伴隨紅腫、發熱,疼痛劇烈;若疼痛伴隨腳趾變形(如大腳趾外翻),可能是拇外翻,長期可能引發關節炎。 ![]() 雙腳出現這4個特征,或許是長壽的“信號”? ![]() 特征一:雙腳溫度始終溫和,無明顯冷熱差異 健康人群的雙腳應常年保持32℃-34℃的溫和狀態,且左右腳溫度差不超過2℃。這背后的核心邏輯是“血液循環通暢”——心臟泵血功能正常時,血液能順利輸送到末梢血管,為雙腳提供穩定的溫度和營養。 日本長壽研究機構曾對沖繩百歲老人群體做過調研,發現80%以上的長壽者雙腳溫度常年維持在正常區間,且冬季無需額外保暖也能保持溫和。這從側面說明,良好的末梢循環能力,可能是身體代謝功能強健、器官衰老速度較慢的外在體現。 特征二:腳趾甲光滑有光澤,無分層、變色 很多人忽視腳趾甲的狀態,實則它是“健康晴雨表”。健康的腳趾甲應呈淡粉色、表面光滑、質地堅韌,這意味著甲板下的甲床血液循環充足,且身體沒有受到真菌感染或營養缺乏的影響。 美國《預防醫學雜志》曾發表研究,通過對5000名中老年人10年的追蹤發現,腳趾甲長期保持健康狀態的人群,整體患病率比指甲異常者低30%,預期壽命也更長。 特征三:行走時雙腳發力均勻,無疼痛或不穩 正常行走時,雙腳應能自然承擔身體重量,落地時從腳跟到腳尖平穩過渡,不會出現單側疼痛、步態搖晃或發力不均的情況。這背后關聯著兩大健康維度:一是骨骼關節健康,腰椎、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功能協調,沒有骨質增生、關節炎等問題;二是神經系統正常,大腦能精準控制下肢肌肉,維持身體平衡。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顯示,65歲以上人群中,能保持正常步態、行走無疼痛的個體,認知功能衰退速度更慢,跌倒風險更低,進而減少因意外受傷導致的健康危機,為長壽奠定基礎。 特征四:雙腳皮膚細膩有彈性,無長期干裂、水腫 健康的雙腳皮膚應保持適度的水分和彈性,尤其是腳跟部位沒有明顯干裂、脫皮,腳踝處按壓后能迅速回彈(無水腫)。這反映出兩個關鍵健康指標:一是皮膚屏障功能正常,身體能維持皮膚水分平衡,且沒有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E等營養素;二是腎臟代謝功能良好,體內多余水分能正常排出,不會因腎功能下降導致下肢水腫。 ![]() 日常足部保健牢記這3點 ![]() 常泡腳 用溫熱的水泡腳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有利于消除雙腳疲勞感。 建議: 每晚睡前用溫熱的水泡腳10分鐘左右即可,水溫控制在40℃左右。 注意: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要特別關注泡腳時的水溫和時間,防止燙傷雙腳。 經常按一按雙腳上的穴位 我們的腳上有很多與人體各臟器相聯系的穴位和相對應的反射區,經常按摩雙腳,能加強人體氣血流通、疏通經絡。 常按涌泉穴,能幫助改善心肺功能 位置: 腳趾彎曲,前腳掌凹陷處為涌泉穴。 常按太溪穴,有助于滋補腎臟 位置: 位于足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堅持運動 運動能夠鍛煉腳部肌肉,是保護雙腳的好辦法。建議每天堅持鍛煉小腿和雙腳30~60分鐘,踮腳、伸膝勾腳等都可以。 ![]() ![]() 審核:喬惠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