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少虞,字虞仲,浙江常山人,北宋政和八年(1118)進士,歷任天臺學官、建州知州、吉州太守等職,以政績卓著聞名。北宋滅亡“南渡后,其見有關北宋朝野事跡,散見諸家稗乘、野史、筆記中,不便查考”,遂耗時 14 年(1131-1145)編纂一部《事實類苑》(又稱《皇朝事實類苑》《宋朝事實類苑》)。這是一部大型史料類書,該書雖被乾隆朝《四庫全書》歸入子部雜家類雜纂之屬,但其編纂體例更接近類書 —— 通過分類匯編文獻資料,系統保存歷史事實。作者在紹興十五年(1145)自序中直言,此舉旨在 “保存事實”“給當時和后世提供借鑒”,彌補前代記載零散瑣碎之失。其編纂態度嚴謹,“每條原文全錄,不加點竄,并注所引書名于條下,以示有征”,體現了對史料真實性的追求,是國內研究北宋史的重要依據。 在《事實類苑》卷二十一《官政治績·諸監爐鑄錢》一章,原文出處是《談苑》。《談苑》是宋代的一部筆記小說集,現存版本一般認為由北宋官員、學者宋祁(998—1061)編撰。宋祁《玉樓春·春景》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廣為流傳,因“鬧”字用得生動傳神,被后人稱為“紅杏尚書”。在史學方面,他參與編撰《新唐書》,負責列傳部分的撰寫,歷時十余年完成。《談苑》可以認為是有別于官方正史的野史,全書內容多記載宋代朝野軼事、人物言行、典章制度及社會風俗等,兼具史料價值與文學性,是研究北宋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就詳細記述了北宋的鑄錢史,并概述了唐代的鑄錢史。請見下文(藍字原文加標點,后有翻譯,這段可以跳過不看): 江南因唐舊制,饒州置永平監鑄錢,歲六萬貫。江南平,增為七萬貫。常患銅少,張齊賢任轉運使,求得江南舊承旨丁釗,盡知信、運等州各銅、鉛處。齊賢即調發丁夫采之,初年得十數倍,明年得銅、鉛八十五萬斤,錫六十萬斤。因增為鉛錫錢,鑄三十六萬貫,以釗為殿前承旨,領三州銅山。先是,永平監所鑄錢,周通元寶,錢法肉好周郭精好。至是雜用鉛錫,兼失古制,數雖增而錢惡。其后,信州鉛山縣出銅無算,常十馀萬人采鑿,不逞無賴之徒萃于淵藪。官所市銅、鉛數千馀萬斤,大有馀羨,而銅山所出益多。有司議減銅價,鑿山者稍稍引去。饒州官市薪炭不能給,鼓鑄分為池州置永寧監,建州置永豐監,并歲鑄錢二十萬貫,以鉛山銅給之。既有所供,價乃復舊,而工、監并集。杭州置保興監,凡四監,歲鑄百馀萬貫,而極盛矣。 唐天寶之制(闕),揚、潤(闕)、鄂、益、蔚、栁(闕)十州,共置九十九爐鑄錢。一爐役丁匠三十人,每年六七月馀,十月作十番。一爐約用銅二萬一千二百三十斤,白蠟二千七百九十斤,黑鉛五百四十斤。每爐鑄錢三千三百貫,計一二日可鑄錢三百馀。國家之制,一二日千馀,用銅、鉛、蠟之法亦異于古,其數雖倍而錢稍惡,每繫擲亦多缺。予在史局,因録唐制與今(闕)。王丞相后數月,有詔暑月諸監減半工,蓋主上勤恤之至也。 ——《談苑》 ![]() 【翻 譯】 江南地區沿襲唐代舊制,在饒州(鄱陽)設置永平監(鑄錢所名稱,不是地名)鑄造錢幣,每年鑄六萬貫。江南平定后(指宋朝平定江南),增至每年七萬貫。(當時)常常苦于銅料短缺,張齊賢擔任轉運使時,找到江南承旨丁釗,(丁釗)完全知曉信州(上饒)、運州等州的銅、鉛產地。張齊賢立即征調成年男子開采,第一年收獲就達到以往的十幾倍,第二年獲得銅、鉛八十五萬斤,錫六十萬斤。于是(朝廷)增加鑄造鉛錫錢(銅、鉛、錫合金錢),(每年)鑄三十六萬貫,任命丁釗為殿前承旨,掌管三州的銅山。在此之前,永平監所鑄的錢,(名為)周通元寶,錢幣的形制(錢體、錢孔、邊緣)都精致完好。到這時(鑄錢)夾雜使用鉛和錫,同時偏離了古代的規制,數量雖然增加但錢幣質量變劣。 后來,信州鉛山縣出產的銅數不勝數,常年有十幾萬人開采鑿挖,不法無賴之徒聚集在那里。官府收購的銅、鉛有千余萬斤(原文數字如此),有大量盈余,而銅山的產出越來越多。有關部門商議降低銅價,開采礦山的人漸漸離去。饒州官府收購的薪炭供應不上(鑄錢所需),(于是)將鑄錢事務分出來,在池州(安徽省)設置永寧監,在建州(福建省)設置永豐監,兩監每年共鑄錢二十萬貫,用鉛山的銅供應它們。(兩監)有了供應之后,(銅的)價格才恢復原來的水平,而工匠、監所都聚集起來。(又在)杭州設置保興監,總共四個監,每年鑄錢一百多萬貫,達到了極盛時期。 唐代天寶年間的制度(缺失一地名,下同),楊州、潤州、(缺失)、鄂州、益州、蔚州、柳州、(缺失)等十州,共設置九十九座鑄錢爐。一座爐役使工匠三十人,每年除六七月(可能因暑熱停工)外,十個月輪流作業(分十班)。一座爐大約用銅二萬一千二百三十斤,白蠟二千七百九十斤,黑鉛五百四十斤。每座爐鑄錢三千三百貫,大約一兩天可以鑄錢三百多貫。本朝(宋朝)的制度,一兩天(每爐)可鑄錢一千多貫,使用銅、鉛、蠟的方法也與古代不同,數量雖然加倍但錢幣質量稍差,每每拋擲(作為廢品)也多有缺損。我在史館時,于是抄錄唐代制度與當今(制度對比,此處缺失)。王丞相(執政)后幾個月,有詔令說夏季各監減少一半工時,這大概是君主體恤(百姓)到了極致啊。 (出自《談苑》) 上文只要粗讀一遍,你對鉛山的銅業在宋朝鑄幣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都會感到驚訝。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的基本職能,能夠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方便商品交換,并在經濟活動中作為財富的代表被保存或用于跨時空的支付。經濟的發展是以流通貨幣幣值的增加同步的。銅,最早是用來制作器皿的金屬,從漢朝開始使用五銖錢以后,銅錢的使用便延續了兩千多年。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發達,對貨幣的需求極大,鑄錢量達到中國古代銅錢鑄造的最高峰。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是頂峰,年鑄銅錢量達到300萬貫(一貫是一千文)以上,最高時(元豐三年)記載超過500萬貫。制作這么多的錢幣,銅從哪兒來?鉛山顯然是主產地。國家對銅產業是壟斷經營的 ,鉛山因銅而興,于南唐置縣,元代甚至升格為州,這顯然是經濟地位的重要性決定的。 (待續) ![]() 【小知識】 1、鑄錢為什么需要蠟? 古代金屬鑄造中一種用于制作復雜、精細器物的高端工藝,核心原理是用可熔化的蠟料制作器物原型(蠟模),再通過多層泥料包裹形成鑄型,最后加熱去除蠟模留下空腔,向空腔內澆注金屬液,冷卻后得到與蠟模形狀一致的金屬器物。這種工藝尤其適合青銅器(如復雜禮器、樂器),但因效率低、成本高,在批量生產的銅幣中應用極少。方孔銅錢花紋簡單,一般不需特別精細的鑄作,清朝時期的銅板花紋很精細,一定要用脫蠟鑄法(又稱 “失蠟法”)。 2、鑄錢為什么需要鉛? 純銅(紫銅)的熔點高達1083℃,而古代熔爐受燃料(如木炭)、鼓風技術限制,很難穩定達到這一溫度,導致銅液熔化不充分、流動性差,易出現 “鑄不滿”“有氣孔” 等缺陷。鉛的熔點僅327℃,加入銅中后會顯著降低合金整體熔點(如銅鉛合金熔點可降至 800-900℃),不僅讓金屬更易熔化,還能減少燃料消耗,適配古代有限的冶煉條件,是保證鑄錢效率的關鍵。 古代銅是稀缺的戰略資源,不僅用于鑄錢,還需制造兵器、禮器、農具等,銅材供應常處于緊張狀態。而鉛的儲量遠多于銅,且開采、冶煉成本更低(鉛礦易開采,冶煉工藝簡單)。 在銅中加入適量鉛(通常占比 10%-30%,如漢代五銖錢含鉛約 15%),可在保證錢幣重量、尺寸達標的前提下,大幅減少銅的用量,直接降低鑄錢的原料成本。對需要大量發行貨幣的王朝而言,這是平衡財政支出與貨幣供應的重要手段。 ![]() ![]() 第264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