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憶我的第四故鄉 何天生(浙江) 我的第一故鄉是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第二故鄉是1976年2月入伍,服役于南京軍區響水縣某部的黃海前沿,隔海對面是日本。第三故鄉是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出入越南的云南省馬關縣,與越南河江省箐門縣、新馬街縣接壤。國境線長達91千米。 第四故鄉是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的棟瑪區、龍潭區、巖城區、營盤區以及南亢伍區接壤。國境線長達99.33公里,沿邊境分布著14個村(社區)。 ![]() 1979年4月,對越自衛還擊戰第一戰役結束不久,作為參戰部隊骨干,我參與了邊防團的組建工作,直到4年后部隊改為武警。在部隊服役11年,這里是我工作生活時間最長之地,也是我一生最難忘的地方。 西盟佤族自治縣地處中緬邊境,海拔2400多米,年平均氣溫19.9度,年降雨量1700多毫米。這里氣候奇特,沒有春夏秋冬之分,一年僅有兩季,5~10月為雨季,11~4月為干季。我們部隊及團機關住在山頂上,空氣清新,云霧繚繞,一年中一半時間的上午都像天上人間似的,往上看晴空萬里,藍色的天空一塵不染, 感覺離天似乎觸手可及;往下看酷像東北平原白茫茫的雪地,云霧翻滾,潔白如雪,但上層平整,一望無際,令人好奇尚異。 西盟佤族自治縣屬亞熱帶立體氣候,特點是亞熱帶海洋性山地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這兩種氣候類型在降水、氣溫以及植被等方面各具特色。受印度洋季風影響,這里夏季常有滂沱大雨。時常看到一片濃濃的烏云從東南方飄來,不一會雨水就像一匹白布從天而降,“白布”這邊傾盤大雨像瀑布飛流直下,那邊太陽明媚,風和日麗,景色秀美。地上干濕涇渭分明,房子內干外澇。但這里氣溫常年如春,常年有奇花異草,百花盛開,風景如畫。這里屾屾相依,生態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綠樹成蔭,原始森林保存率極高。林區三五人手拉手才能合圍的千年古樹不計其數。優美的環境營造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拳頭大小的米猴子在樹上歡蹦亂跳,欣喜若狂。母指般大小的蜂鳥在花草間翩翩起舞,鶯啼鳥囀,營造起和諧溫馨的氛圍。偶爾也能見到熱水瓶般粗的蟒蛇出沒,雖然令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但只要不傷害它,蟒蛇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 山腳下的孟梭河有豐富的溫泉從泉眼涌出,有的泉眼壓力大,從河底涌出的水柱往上沖,高出水面幾十厘米,形成奇特景觀。河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延綿幾公里的河道上,熱氣沸騰,氤氤氳氳。每次執行任務經過此地,只要時間允許,我們會到溫泉里體會一下飄然若仙的感覺,讓一天的疲勞得以緩解,并處于神清氣爽的美妙之中。在這89.33公里的國境線上,我隨邊防四團駐守達4年之久。 為了時刻準備上戰場沖鋒陷陣,部隊進行艱苦而嚴厲的訓練。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特別是邊境一線連隊,因沒通公路,運輸艱難,部隊的給養靠驢馬運送。整個縣城每星期只有一班車通往省城昆明,單程一趟起碼6天才到站。團部到各連隊路途遙遠,但多數都沒有像樣的路。特別是邊境一線連隊及前哨排,他們的軍需物資和給養運輸更是艱難險阻,因山高路陡,有的在山腳看山頂看似近在咫尺,可驢馬需走半天。當時2營7連有一個前哨排駐扎在翁嘎科公社的邊境線上,這里經常能聽到緬甸那邊共產黨人民軍和政府軍打仗的槍炮聲,站在山頂上還能看見他們兩軍交戰的激烈場面。前哨排的排長姓陳,是重慶市人,大城市的兵,1980年臘月,他的未婚妻千里迢迢來部隊看望他。一路火車、客車,好不容易到了團部,又要騎馬跋涉幾天的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從重慶到翁嘎科,單程近半個月的顛簸,總算見到未婚夫。住下后,對面緬甸那邊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令她心驚膽戰,不敢出門外。 駐地沒有通電,晚上靠發電機供電2個小時。盡管家屬來隊有雞蛋粉和紅燒肉,午餐有牛肉罐頭招待。可是她吃不慣,食不甘味,睡不安穩。煩人的槍炮聲又令她魂消膽喪。2天后,她再也不敢待下去了。她要求未婚夫離開這里,如做不到就分手。排長頓時驚愕失色,沒想到戀愛幾年的未婚妻竟然說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話,居然將昔日的山盟海誓拋到九霄云外。他凝思片刻后,在保家衛國和甜蜜愛情之間的選擇,排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因為軍人的責任高于一切,保家衛國是軍人不可推辭的責任。于是排長只好忍痛割愛,將原本心愛的未婚妻送走,從此兩人分道揚鑣。 ?1984年4月28日?,昆明軍區第14軍40師、49師發起收復老山、者陰山的戰斗,經過18天激戰,成功收復兩山。爾后,我們所在部隊仍然抓緊刻苦訓練,隨時準備再上戰場。訓練是摸擬實戰進行的,登高攀巖,攀藤攬葛,常常手腳劃破,包扎一下繼續訓練。每天訓練時間從開始的8個小時增加到10個小時。但訓練雖苦,戰士們沒人叫苦喊累。作為軍人,熟知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真理。 ![]() 1984年5月開始,部隊在訓練的間隙擠時間開展小生產活動,比如挖甜竹筍、采摘野生木耳、種佛手瓜、搞養殖業等,為改善部隊伙食提供了保障。這里的雞很好養,只要搭個雞棚讓它們躲躲雨就行,不用喂養,不用操心,它們會悠閑地在山上覓食。母雞經常會將一窩一窩的小雞從茅草叢中帶出來,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山上養黃牛有天然牧場,因雨水充沛,牧草資源相當豐富,漫山遍野有永遠吃不完的青草。部隊有個養牛班,每年都養好幾百頭牛。肉用黃牛繁殖快,長膘快,個個都博碩肥腯。部隊每星期都要殺牛改善伙食,但因山高林密,抓牛很不容易。經請示團部,采取結合射擊訓練,在150米左右的地方,用沖鋒槍點擊牛的頭部。有時槍一響,其它的牛就跑出國界到緬甸那邊去了。當兵的不能出國把牛趕回來,只好花錢雇當地老百姓到緬甸那邊將牛趕回。有的老百姓不收部隊的錢,我們就送幾斤牛肉給他,體現了擁軍愛民的魚水情懷。在這里,牛出國比我們軍人容易多了,而這樣的事經常發生。 在戍邊的幾年里,有苦也有甜,有笑也有淚,這是我一生最難忘的地方。2018年,西盟佤族自治縣被評為“'中國最美風景縣’云南10佳。” 我當時得知這一消息,興奮了好幾天,因為畢竟是我的第四故鄉。 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秧洛村,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村莊,也是一個很特殊的民族風俗,因山高路遠,有的老人一輩子從沒下過山,一輩子沒見識過什么叫電影電視。這個地方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經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民族。1956年,他們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我總愛找年齡相仿的村民聊天交流,有一次我問一村民今年幾歲了?他說不知道自己多大年齡,但父母告訴他是和門口那棵樹同齡的。他告訴我,自己的父輩及和他年齡相同的這一代人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 但他們出生時父母都要在自家門口種一棵樹, 從他懂事起,父母會告訴他:“你和那棵樹是同年的。”由此可見,西盟佤族人與樹的感情非同一般,他們愛護樹,愛護大自然,共同營造了綠意盎然的優美環境。直到1986年,縣、鎮開展人口普查,將人口、戶籍納入了規范管理的軌道。 在邊防部隊,我們每個連隊都配有一個醫助(排級干部)。部隊與地方軍民關系很融洽,醫助經常到村寨為老百姓巡診、看病。1982年的一天,一個姓韓的醫助到村寨去巡診,路過寨主的家門時,因口渴想進去喝口水,寨主的老婆剛生過小孩,韓醫助一腳邁進他的家門就被寨主發現,他趕緊過來握著醫助的手高興地說:“從現在起你就是我孩子的干爹了。”因為當地曾有傳統習俗,女人剛生孩子后,凡10歲以上的男性第一個邁進他家,就是孩子的干爹。后來韓戰友轉業到浙江監獄系統工作,仍一直以親戚關系聯系,每隔兩年前往看望。 轉眼40多年過去了,回想在第四故鄉的生活片斷,至今仍歷歷在目。得知他們近些年發展較快,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我倍感欣慰,心情無比愉悅。 ![]() 插圖均為幾十年前的照片/作者提供 何天生,男,退休干部。先后撰寫軍旅生活的文章數十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