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吾始祖,南岳自神靈。 客涌香縈閣,風搖綠滿庭。 天心惟頌德,世態各傳經。 仙梵音相和,壚煙萬古馨。 我們沒有在鳳凰古城作過多停留,驅車四百余公里,夜間抵達衡陽市南岳區,入住客棧。客棧對面一大片紅墻內,殿閣延綿,那就是著名的南岳大廟。南岳廟,又叫南岳大廟, 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岳區,朱明峰的南麓赤帝峰下。南岳廟原在祝融峰上,為方便國(皇)家祭祀與民間朝圣,隋代移至南岳72峰的赤帝峰下。后經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于光緒八年(1882)形成現在的規模。廟制按王宮規模增修,頗似北京故宮風貌,是中國南方規模較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宮殿式建筑群之一,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
2006年5月25日,南岳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岳廟坐北朝南,前臨壽澗水,后枕赤帝峰,主軸線上由南至北共分九進,依次為欞星門、奎星閣、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后門。 第一進是正門,也叫欞星門,由花崗石砌成,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姿態雄偉,門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茵。

第二進為奎星閣,又名盤龍亭,其上為戲臺,閣東有鐘亭,閣西有鼓亭。是重檐歇山頂建筑,面積139平方米。 第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叫正川門,門內有玲瓏別致的御碑亭,亭內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為重修南岳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碑文系康熙親筆。 御碑亭為南岳廟第四進建筑,內有康熙皇帝御制的《重修南岳廟碑記》碑刻279字,首句為“南岳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這也是南岳為“壽岳”的御定。康熙的手跡在1968~1978年間遭到損毀。第五進為嘉應門,是迎接賓客的禮儀門,皇帝和官員等來南岳祭祀時,地方官員在此迎接。嘉應門已改建,內設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書畫院,大廟招待所等。嘉應門左側擺放著一面大鼓,直徑達3.48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大鼓”。第六進為御書樓,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構件,現在還開辟了文創產品的展銷。 正殿又名大殿、圣帝殿,為南岳廟第七進建筑,建筑面積1877平方米。 殿前是一塊大坪,正殿聳立在17級的石階上,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游龍浮雕,正殿高7.2丈,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并飾有寶劍、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飛檐四角,垂有銅鈴,檐下窗欞、壁板,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后墻上繪有大幅云龍、丹鳳。大殿臺階四周,有麻石欄桿圍繞,柱頭上雕刻有獅子、麒麟、大象和駿馬,欄桿中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144塊。殿中原來設有岳神座位,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開元間又封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為“司天昭圣帝”等。 南岳大廟應該是湖南香火最為鼎盛的寺廟,據說有三分之一的湖南人都來這里上過香。大廟圍墻外整個的民宿區域,家家戶戶都幾乎客滿,這些客棧或許不提供餐食,但卻毫無例外地都兼售香燭金箔,并且很專業地按香客所求分成不同的套裝。一大清早,偌大的寺廟已經人潮涌動,正殿門外更是摩肩接踵,香火氤氳。南岳廟是一座集國家祭祀、民間朝圣、道教宮觀、佛教寺院于一體的宮殿式古建筑群,是南方最大的傳統文化博物館和藝術殿堂。大廟北后門的東側有玄園,可通東八觀。西側有禪園,可去西八寺。東面有八個道宮,西面有八個佛寺,符合道教崇尚“紫氣東來”,佛教推崇“西方極樂”的宗教規制。道、佛共存一山,共融一廟,共尊一神的獨特宗教文化,是儒、釋、道三教并存的典范, 堪稱我國寺廟一絕。東八觀由道教獨管,依次為玉虛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宮、三元宮、壽寧宮、純陽宮、銓德觀。西八寺由佛教管理,依次為化城寺、崇寧寺、云峰寺、觀音閣、老南臺寺、忠靖王殿、天堂寺、金龍寺。 紅墻之內,殿閣延綿,規模恢宏。名山大廟,氣勢非凡。往期回顧: 嵩山中岳廟 漫游嵩山少林寺 第一古剎白馬寺 長沙開福寺 || 翠滿隨時見,吟清在處聞 奇險天下第一山(上) 海天佛國普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