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導致許多人出現睡眠差、腎氣不足等問題,進而引發耳鳴。耳鳴常伴隨耳痛、聽力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同時,耳鳴可能進一步干擾睡眠,長期如此容易導致疲乏無力、身體困重、頭暈、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就醫檢查時,多數患者并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或僅存在輕度聽力下降,常被診斷為神經性耳鳴。雖然醫生會開具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的藥物,但往往難以完全緩解癥狀。 中醫認為,若平時飲食不節、過食寒涼,易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可引起頭重昏沉。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則易耗傷腎精,腎精不能上充于耳,可致耳鳴如蟬、晝夜不休,并伴有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等癥狀。 要緩解耳鳴,一方面需調整工作與生活節奏,減少不良習慣的刺激;另一方面,可通過以下日常調護方法進行調理,以達到理想效果。 飲食調理 宜:多食入腎的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桑椹;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梨、荸薺、鴨肉、甲魚等。 忌:辛辣刺激、油炸燒烤類食物,以免助火傷陰。少飲咖啡、濃茶及冷飲。 起居有常 杜絕熬夜:盡量晚上11點前入睡。夜間是人體陰液修復滋養的關鍵時期,熬夜易耗傷腎陰。 適度運動: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和緩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以免損傷陰津。 情志調攝 放緩節奏:學會減壓,張弛有度,避免長期精神緊張。 培養靜氣:每日靜坐、深呼吸或冥想15~20分鐘。靜能生水(腎陰),有助于心神沉靜,滋養腎陰。 穴位按摩 每日早晚按摩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和涌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每穴按摩3~5分鐘,可滋陰補腎、引火歸元。 鳴天鼓法 兩手掌心緊按耳孔,其余四指自然置于后腦勺,將食指疊于中指上,用力滑下彈擊玉枕穴,耳中可聞“咚咚”如鼓之聲。每日數次,有補腎益精、通利耳竅之效。(黃春佩)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