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再來探討一下,秦始皇大軍究竟是怎么征服嶺南的?史書上關于這段歷史的記載太過于簡單,導致后世關于秦軍進軍路線的爭議特別多。《史記.秦始皇本紀》里面關于這段歷史,就這么簡單一段:“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史記.南越列傳》里也只有這么一段:“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這種記載,把戰爭過程完全忽略了,讓人云里霧里。 關于秦朝攻略嶺南的過程,說的最詳細的就是《淮南子.人間訓》里的一段:“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臨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這段描述本后世很多人當做了史料來研究,以此為依據,認為秦始皇派了五十萬大軍進攻嶺南。現代很多史學家都對此持懷疑觀點,我也是認為它的并不準確。
《淮南子.人間訓》是一篇論述如何為人處世的哲學文章,并不是史書。書中描寫的也并非是五路大軍的進攻路線,而是軍隊分別在這些地方防守: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九疑之塞(今九嶷山),番禺之都(今廣州市),南野之界(今江西南康),余干(今江西余干)。 后世的一些史書說的秦始皇南征大軍有五十萬之多,這個數據也是出自這篇《淮南子.人間訓》。這肯定是夸大了很多。秦國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涌現了很多名將,如王翦、王賁、蒙恬、內史騰、李信等等,但攻打嶺南的三位主將屠雎、任囂和趙佗,在滅六國之戰中均沒有任何記載,查不到他們個人的任何資料。這說明他們并不是秦國的頂級將領,帶的軍隊也不可能有50萬之多。按照秦漢時期的資料,50萬軍隊長途作戰,至少需要250萬人保障后勤,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攻打嶺南,糧食和軍用物資的補結難度遠大于從關中到長平,因此也不可能動用50萬軍隊。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整個秦朝也就2000萬左右,當時兩廣地區的人口恐怕也不過200萬,青壯男子不到50萬。如果秦始皇真動用了50萬大軍,恐怕嶺南的人口都要換一茬了。 我多次到湘粵、湘贛和湘桂古道實地探訪,認為真正適合大軍行進的只有兩條道路,瀟賀古道和湘桂走廊。 有人說烏逕古道也是秦軍進軍路線,即從江西翻越大庾嶺到廣東南雄,再順北江而下。沒有明確的證據說秦軍在這里通過,即使有從這里進軍,也只能算是一條牽制路線,而不是主要進軍路線。這條路線很多山路要走,并不適合大軍開進。關于這條路線的秦代考古實證很少,而且秦朝時期在這條路線并沒有設置縣,秦朝時出現的地名也很少。瀟賀古道和湘桂走廊都有較寬的河谷平坦地帶,在古代,是最容易翻越南嶺的地方。關于這兩條古道的歷史,我已經寫過多篇文章,就不再贅述了。這篇文章,我將重點從秦朝設置的縣,來探討秦軍的具體進軍路線。秦軍的進攻路線應該是溯湘江而上,先達到今天的永州。在永州,秦軍來時分兵,一路溯瀟水(秦時稱營水)南下,經過今天的雙牌縣,到達河邊一塊平坦地,在這里駐扎,并作為陸路的起點。秦軍把這塊地叫做營浦,營浦就是今天的道縣。到了賀州以后,秦軍順著賀江而下,在廣東封開縣進入進入西江,再順西江而下番禺(今廣州)。秦軍最初進攻時,應該是以瀟賀古道為主,這是北方南下嶺南最好走的路了,而且還有楚國留下的小路做基礎。按照目前史學界主流的意見,屠雎也是戰死在這一帶。正是因為屠雎的戰死,秦始皇覺得南征的一定要有更加強大的兵力,也需要更完備的后勤保障,于是下令在湘桂走廊開鑿靈渠。靈渠修好以后,秦軍多了一條進軍路線,就是走湘桂走廊。他們從永州溯湘江而上,到達今廣西興安,然后陸路到漓江畔,再順漓江而下,在梧州匯入西江。這條路線不但給秦軍多了一種選擇,還可以與瀟賀古道線相互支援。也有人認為,從湖南寧遠出發,經過臨武,再到連江也是一條秦軍進軍的路線。這種說法的理由是《淮南子.人間訓》里面提到了“一軍守九疑之塞”,南越國又在陽山和連州之間修建了陽山關。我認為即使秦軍在這里進軍,也只是初期嘗試過,后來放棄了,改為派軍駐守九嶷。這條路不但非常難走,還遠離漓江的糧草供應線,大部隊進軍難度很大。我們現在結合一下秦始皇在嶺南設置的古縣,推測一下秦軍的進軍過程。秦軍最先到到達了賀州和桂林地區,在這里遇到了激烈抵抗,屠雎也戰死了。秦始皇下令修建靈渠,解決了后勤問題,秦軍先在這里站住了腳。為了鞏固占領地區,秦朝在今湖南境內設置了營浦縣(今道縣),在今廣西境內設置了洮陽縣(今全州市境內),零陵縣(今全州市境內)。這一階段,秦軍實現第一個戰略目標,先占領前進基地。秦軍的最終目的是順西江而下,到南海之濱,所以他們向東南方向進軍,直到西江的出海口,今天的廣州市,在這里設立了番禺縣。至此,秦軍實現了第二個戰略目標,達到南海。他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向外擴展,占領里嶺南全境。嶺南地區群山連綿,越人的襲擾無處不在,秦軍要擴張控制區的話,首選目的地就是河谷邊的平原地帶。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可以耕種籌糧;第二,越人在山區襲擾很厲害,平原地區可以提前預警,擺開軍陣迎戰。于是,他們開始向東江,北江和西江三個方向進軍。這是秦軍第三個階段的任務。秦軍溯東江而上,首先在今惠州市區內設立了一個傅羅縣,縣治位于今惠東縣梁化鎮。秦軍為什么不把縣治設在東江邊上?因為當時的東江下游水量充沛,在沒有修筑河堤的情況下,河道擺動性非常大,離東江近地區,如橫瀝和水口,非常容易被水淹。有人習慣性認為梁化是山區,實際上梁化鎮中心的海拔還不到30米,周邊有一大塊平地。梁化鎮離東江的距離也只有10公里左右,通過梁化河入東江也很方便。因此,在梁化鎮設立傅羅縣治,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在東江下游設立根據地之后,秦軍繼續溯江而上,到了東江上游,設立了龍川縣。秦朝龍川縣的縣治在今龍川縣佗城鎮。佗城位于東江岸邊的一塊臺地上,周圍也是一塊平原,而且佗城位于東江拐彎的凸出部,這種地形最適合建城。佗城再往上走,就沒有江邊平原地帶這種地形了。還有一點很重要,在楓樹壩水庫沒有修建之前,東江的兩大源頭尋烏水和貝嶺水在佗城的上游交匯,選擇佗城這個位置,剛好卡住了越人南下襲擾的路線。仔細研究地形圖的話,你會發現,東江沿岸符合古代建城的地形真的只有梁化和佗城這兩個地方。秦軍也就是通過這兩個據點再慢慢向整個東江流域擴張。有人說,秦軍是從江西到的龍川,這是毫無根據的。這種說法既沒有史料依據,現實中更不能。直到明清時期,龍川到江西都沒有驛道,可見這條路有多難走。秦朝四會縣的縣治在哪?目前的說法是今四會市龍甫鎮。這也是一片河邊的臺地,海拔大約是10多米。秦四會縣離北江和西江都不遠,為什么把它歸入北江流域呢?因為從四會到清遠有一大塊平原地帶,秦設四會縣,向北江流域擴展的目的很明顯。此地離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廣州市)并不遠,說明當時秦軍在向北江流域擴展的力度不大,可能是粵北山區太難征服了。直到秦軍在嶺南站住腳,才把地盤該繼續往上推到陽山一帶,設立陽山關。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秦軍在南海郡的擴展是以番禺為中心溯東江和北江而上,絕不是順江而下。秦軍順西江而下,再溯東江、北江而上,進軍難度比四處翻山越嶺要小得多,還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番禺的居中指揮調度作用。秦軍在順漓江(桂江)或者賀江而下的時候,到了梧州和封開一線時,發現西江才是大河,在這里設置了一個廣信縣。接著秦軍開始分兵,一部分順西江干流而下去南海,另一部分秦軍溯西江而上,去占領新的地盤。秦軍首先到了桂平,這又是一個兩江交匯之地。估計當時水患嚴重,他們沒有選擇在這里駐扎,于是又分頭溯西江干流和郁江而上。溯西江干流而上的那部分秦軍,到了今武宣縣的時候,發現了這塊江邊平原,于是設置了一個中留縣。溯郁江而上的那支秦軍,到了今貴港市地域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很大的平原,于是在這里設立了布山縣,作為桂林郡的郡治。這是秦軍接著逆流而上,到了今崇左市的時候,又設立一個臨塵縣,作為象郡的郡治。自湘桂交界處突破,以桂林和賀州為前進據點,再溯西江、北江和東江而上,這就是我推測的秦軍占領嶺南的主要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