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五門”!是形意拳核心內功,是溝通“拳”與“身”、化“意”為“勁”的橋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何為“五門”?是五個動作? 先破個迷!很多人常把“動五門”說成是五個特殊招式,錯!這里的“門”,指的是身體內與五臟六腑緊密相連的關鍵門戶,是氣血勁力出入、轉化的樞紐!動五門,動的是內運之機,而非外顯之形。 “五門者,五臟之門戶也。開合吞吐,勁由是生。” 簡單說,五門就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在身體上的“能量出口”和“勁力開關”。它們位置固定,作用非凡: 心之門:膻中穴區域(兩乳連線中點) - 主神明,通炮拳(火),勁力之“帥”。 肝之門:期門穴、章門穴區域(脅肋部) - 主謀略,通崩拳(木),勁力之“韌”。 脾之門:中脘穴區域(肚臍上四寸) - 主運化,通橫拳(土),勁力之“厚”。 肺之門:云門穴、中府穴區域(鎖骨下窩) - 主氣魄,通劈拳(金),勁力之“銳”。 腎之門:命門穴區域(后腰與肚臍相對)- 主藏精,通鉆拳(水),勁力之“根”。 ![]() 圖片來自網絡 二、為何必須“動”?不動無真勁! 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動五門,正是實現這“三合”的核心!光靠肌肉伸縮打拳,那是外家功夫,耗力傷身。 動則氣血活:通過特定的意念引導與動作開合,刺激五門區域,能直接調動、梳理深藏于臟腑的氣血能量。氣血活了,勁才有源! 動則勁路通:五門是身體勁力傳遞的“要道”。崩拳發力,肝門不開,脅肋如鐵板一塊,那股子“韌”勁、穿透力從何而來?劈拳下劈,肺門不展,氣息如何下沉催動手臂如斧?門不開,勁必滯! 動則臟腑強:正確動五門,是對臟腑的深度按摩與鍛煉。炮拳發動,心門開合如鼓蕩,強健心氣;鉆拳擰裹,命門如泉涌,滋養腎精。這才是真正的“內壯”功夫!拳譜云:“拳法合于臟腑,則形正氣順,病安從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如何“動”?不是硬頂瞎扭! 動五門,重在一個“意動氣隨,形松意緊”。切記不是用蠻力去頂、去壓穴位!那是自殘! 以意引之:這是核心!練拳時,精神高度集中,意念輕輕“關照”對應的門戶區域。如打崩拳,意念微注于右脅期門、章門(假設右拳在前),想象此處如彈簧般蓄力、釋放。 以息催之:呼吸與開合緊密配合。開(蓄力)時吸氣,氣沉丹田,意念引氣充盈對應門戶;合(發力)時呼氣,氣自丹田經門戶催發而出,達于四梢(手腳指趾尖)。劈拳下劈伴隨深長呼氣,肺門如開閘放氣,勁透指尖。 以形導之:外形的動作,要利于門戶的開合舒展。比如: 崩拳:后腿蹬,腰胯擰轉,前拳螺旋崩出。這個擰轉,自然帶動脅肋部(肝門)的拉伸與聚合,如拉弓放箭。 鉆拳:小臂擰裹上鉆,腰背如反弓,命門(腎門)處自然有飽滿、后撐之意,似泉水上涌。 炮拳:雙拳一架一沖,胸廓(膻中區域,心門)如炮膛,一吞一吐,開合鼓蕩感明顯。 劈拳:掌如斧下劈,肩胸(云門、中府,肺門)松沉開闊,如雄鷹展翅,氣息隨之沉墜。 橫拳:拳走弧線,橫撥化打,腰腹中脘(脾門)處沉穩如磨盤轉動,化打一體。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動錯反傷身!警鐘長鳴! 動五門是雙刃劍!方法錯誤,危害巨大,這也是很多練家子內傷不自知的根源! 用意過重:精神過度緊張,強行意守,易導致氣血逆亂、頭暈腦脹。記住“似有似無,勿忘勿助”。 外形僵硬:為了追求“開合”而聳肩、挺胸、塌腰,導致肌肉緊張,壓迫門戶,反而阻礙氣血運行,久之勞損。松柔是前提! 呼吸紊亂: 憋氣、努氣,強行配合動作,最傷臟腑!氣不順則力必拙,還傷肺傷氣海。 不明體質:本身體虛(尤其是心腎虛弱者),若強行猛烈開合心門、命門,如同竭澤而漁,越練越虛!需循序漸進,或輔以調養。 |
|
來自: 歡歡樂樂505 > 《比較好的武術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