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熊貓貝貝的第3339篇原創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創作和自動生成內容) 市場經濟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夠在不同的階段,解決很多矛盾和問題。 當然,市場經濟這個模式肯定不是什么完美的模式,換個角度來看,一個階段解決了不少問題,但同時也會制造更多的問題出來。 這一點,對應到當下國內的樓市和住房租賃市場,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工作原因,我自己在外是租房解決居住問題的,而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家里面也是租房住的,不是說我沒有買房,而是買的房子自己沒住而已,也是租出去給需要的家庭了。 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是不是覺得我這個模式太折騰了,甚至還會有人表示不理解,看不懂? 客觀來說,很多東西吧,沒有經歷,沒有體驗,還真的是體會不到的。 就比如租房這個事情,特別是有了穩定的家庭和孩子以后,很多現實的情況,是直接打破了我原有的很多認知和感受的。 比如,一個在深圳還算不錯的高檔小區,入住率很高,但是實際是真正意義上的業主,在里面住的,可能還不到20%,簡單說,10戶人家,8家都是租的。 而且,這個樣本很有現實意義,這樣的小區租金往往都普遍高于周邊同地段的商品房小區,能租這樣房子的群體,一方面是真實居住需求,另一方面,肯定也是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群體,在直接一點,能付得起這個租金價位的家庭,不說資產有多少,至少現金流都是充足的。 簡單了解一下,現實溝通一下,這些租戶吧,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房子,只是房子不滿足現階段家庭的居住,或者生意,上班的需求。 個別小區是這樣,那只能算孤例,特殊情況,但是實際上,2025年以來,四大一線,包括經濟基本面相對強勁,具有人口吸引力的頭部省會城市,這樣的情況,已經屬于非常普遍了。 這就很有意思了,為什么這些相對寬裕,現金流充沛,具有購買力的有錢家庭,開始不約而同的選擇“租房過日子”這個模式了呢? 從樸素的價值觀出發,大可以質疑這些有錢家庭和群體的道德和牟利手段,但是對于這個群體對經濟環境的敏感和選擇的利己性,是絕大多數普通人,不能反駁的。 那么,這個動向,折射了怎樣的經濟現實,又對應著怎樣的趨勢信號呢? 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圍繞“越來越多有錢家庭和群體,開始選擇租房過日子”這個動向,展開好好聊一聊。 閱讀提示:
(本號已在全網平臺進行了關聯認證和內容實時查重檢測。如有未經明確允許的抄襲搬運情況,必將追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從算賬的角度,有錢群體偏向租房這事,合理嗎?經濟社會,談錢不俗,一切經濟面具有普遍性的趨同選擇背后,都離不開“算賬”這個事情。 為什么現金流充沛,收入處于當地中上水平的家庭,會越來越多的選擇租房,而不是買房? 這樣的選擇,不用說的太久遠,只要放到過去5年,10年這樣的維度,基本上別說現實里面找了,就是說出來,恐怕都要被嘲諷。 過去是個什么情況?買了一套房等于躺贏,除了自己居住,還能不斷升值,并且帶動家庭資產持續,且具有確定性的穩定上漲。 但是現在是個什么情況?別說什么好地段,好學位了,上到一線核心地段,下到三四線中小城市,買房這事,就是一個“到手就虧”的事。 不管是自住,改善,投資,甚至是投機炒房,買到就虧還好說,關鍵是很多城市的二手房樓市,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流動性枯竭的風險了。 這就是現實教做人:隨著全國房價現實中持續下行,流動性收縮的現實持續,越來越多的個體和家庭,對買房這件事,一些原本的認知和觀點,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可能這么說有點傷人,但是就當各個平臺上哪些所謂的炒房大V還在聲嘶力竭唱多看漲房價,試圖忽悠更多“認知不到位”的群體進場接盤的時候,其實真正有錢的,當下現金流充沛的群體,已經用腳投票,做出了選擇。 大家對房子的投資屬性已經基本忽略,主要只考慮消費屬性,所以投資決策也越來越兩極分化了。 房價便宜的地方,大家更傾向于買房,比如一些三線城市,最高檔的小區也就1萬多的價格,咬咬牙就可以拿下本地最好的房子。 但是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更多人開始傾向于租房。 這賬太好算了:中國的一線城市,比如北京、深圳、上海,房產租售比現在平均在1.7%,遠低于國際水平。 而當下國內的房貸利率,就算最低的公積金貸款,也要高于這個租售比。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如果只從居住成本的角度出發,租房顯然是更劃算的選擇。 經濟社會環境中,非體制內的有錢群體,對于生意的邏輯,以及算賬的水平,都沒得說。 在中國一線城市租房,顯然和買房來住相比,是性比價更高的好買賣。 這個理由,其實已經足夠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2從有錢群體選擇租房這個動作來看,有哪些足以顛覆傳統認知的變化?當然,不分年齡和城市地區,當下很多國人的觀念中,對于租房過日子這個事情,多少還是有著不屑和不理解的態度存在的。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面,租房總歸是不穩定的象征,日子過得也不踏實,買家具裝修也不能隨心所欲…… 如果有能力湊個首付,又是自己長期居住,買比租好的觀念肯定還是很有市場的。 都2025年了,如果還覺得上面這種觀點有說服力,那只能說無論從認知還是現實經驗,都已經太落伍了。 這還得感謝那些“提燈定損”,以及專門賺缺德錢的各種無良二房東,在租房體驗這個事情上,著實是樹立了不少反向指標。 但實際上,土地財政持續收縮的趨勢之下,未來對于絕大多數城市和地區而言,持續經營租賃市場,從居住需求上進行“創收”,是必然的選擇。 國內經濟任何領域,有國家下場和出手,和沒有,是完全不一樣的。 實際上,關于租賃的矛盾和沖突,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基本都集中在中低端租賃市場,而高端市場,其實在服務,配套,甚至教育資源匹配上,很早就走向成熟了。 而未來中低端租賃市場,在國家規則約束,以及國家保障房體系的不斷推進之下,一些齷齪的人性表演,也沒有什么登臺的機會了。 這其實也是中國國內經濟環境的一個必然輪回:要知道,過去20年房東可是全世界最好的職業啊。他們幾乎什么都不用做,錢就像自己長腳跑進來。 從結果上來看,中國國內過往20年是資本跑贏勞動的時代。 圍繞著房子,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食利階層。 決定社會地位的,不是這些房東有多聰明,或者有多努力,而是是否早出生了十年二十年。 這不僅是經濟結構的失衡,更是一場深刻的代際資源爭奪。 當下,房東們回吐時代紅利,本質上是資本收益為勞動價值讓路,在打破房子作為劃分階層的墻。 不需要用什么“成家立業先買房”,“中國人天生買房就有安全”這樣的傳統觀點來綁架和引導當下的年輕人去加杠桿買房,年輕人已經用結婚率和生育率給出了回應。 趨勢面前,別妄圖倚老賣老,用一些過時的觀點去忽悠別人。太油膩,太令人反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父輩靠房子改變命運,今天的年輕人又能靠什么錨定自己的人生?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沒有過來人能給經驗。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趨勢討論:這個關于居住選擇的最新動向,折射了哪些后續可能的變化?頭部城市,有錢家庭越來越多選擇租房過日子,這個具有普遍特征的趨勢性現象背后,折射出來的一些信號,其實是很有看頭的。 首先來說,中國的頭部城市,未來租房市場,特別是中高端的租賃市場,會進入一個加速發展,快速成熟的階段。 未來一二線城市都會逐步建立起比較成熟的高端租房市場。 畢竟衣食住行,都是剛需,房子賣不動,但是還是有大量的群體和資金,要圍繞著住這個需求謀求利益的。 過去搞不起來,是因為房價漲太快,大家轉手一賣就賺好多錢,誰也不會用心去搞。 但現在房子不好賣了,賺點房租也是好的,所以自然會有人來上心經營這件事。 其次,不用質疑有錢群體的眼光和信息差能力,從這個群體用腳投票的選擇中,可以預判一個現實,那就是在國內租售比沒有上升到碾壓國債收益率以前,他們對國內的房價的看空態度。 換個角度來看,下行階段,租售比低于全社會無風險收益率,不也說明了當下的房價依然存在明顯泡沫,還有進一步下行調整空間么? 最后,從買房到租房,認知層面和觀念維度的扭轉改變,可能需要的時間以及過程,將遠遠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力。 當然,這里說的過程是短,時間是少。 “男人,還有一個家,必須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才叫過生活”這樣的觀點,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人愛買房這個事,僅限于過去20多年國內房價和樓市的上行階段,讓那些國內炒房都嫌不過癮,還要跑去國外買房炒房的人來說說,經歷了成熟市場毒打以后,還喜歡買房么? 炒房輝煌高光的時間,也不過20年出頭,而當房價持續下行,甚至實現止跌回穩以后, 沒有任何短平快的賺錢效應的樓市,加上“租售同權”的規則,成本關系之下,買房這事的吸引力,是不是就談不上了? 未來從來不需要預測,其實當下很多的信號,就是未來的預兆。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寫在最后:基于對這個最新動向的梳理和討論,能夠得出哪些結論和啟發?文章最后,分享幾點個人的思考和觀點,不一定對,權當拋磚引玉,供大家進行一個討論和參考就好: 首先來說,從當下有意想立足扎根大城市的個體和家庭角度出發來看,要鎖定買房這個事情,最大的價值點所在,那就是租售同權的規則環境沒有成熟以前,孩子就讀目標學校的資格。 如果這個資格能夠通過買房這個動作獲得確定性,那么該買就買,不能拿孩子的教育開玩笑。 而如果沒有教育這個硬需求,那么說句不客氣的,國內樓市就沒有“剛需”這個群體了。 其次,對于有錢群體傾向于租房過日子這個選擇,能夠給普通群體最大的啟發,那就是不要再抱著過去落后過時的那套“租不如買”的思想和認知了。 最后,以上討論,并沒有什么多空引導的意思,一點都沒有,而是基于現實的趨勢討論。 面對具有確定性的趨勢信號,嘴硬和不服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識時務者為俊杰,永遠都不是一句空話。 全文完,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有所收獲和共鳴,還請大家不吝“點贊,收藏,轉發”三連支持一下。感謝。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于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頭條賬號@熊貓貝貝小可愛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 |
|
來自: mrjiangkai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