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曾說過,“強者心態的核心是,我永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任何事情,都不要把自己放在下位,把自己當成承受者,而是要有一種主動的心態。” 面對職場的工作問題,家庭的矛盾問題,人際交往的溝通問題, 我們經常焦頭爛額,除了內耗和抱怨,似乎總是找不到問題的根源。 當問題來臨時,我們常常會畏懼困難而逃避問題; 因為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氣,不斷陷入焦慮內耗的情緒中。 其實人生的高度不是由你避開了多少麻煩決定的,而是由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的。 遇事不逃避,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 ![]()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容易半途而廢 《人民日報》曾說,“選擇逃避,問題不僅不會消失,還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會把逃避當作解決問題的辦法。” 而一個敗事的人,往往面對問題缺乏勇氣而選擇逃避,爬到半坡便半途而廢或者臨陣退縮。 2025年上半年,考研英語名師何凱文因為成績造假風波人設崩塌。 作為文都教育首席主講,他坐擁千萬粉絲。 考研初試后,“英語一” 分數普遍偏低,何凱文卻曬出 89 分成績,稱自己每年都考且分數不低。 此舉引發了大眾的質疑,同行周思成指出其分數造假的情況。 何凱文并未正面回應,而是選擇一次次逃避和掩飾。 這些逃避行為,讓問題從單純的成績爭議,演變成大眾對他的全面質疑,斷送了他的教育職業生涯。 遇事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將自己封閉起來,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復雜,甚至無法挽回。 強者遇到問題能夠迎難而上,正確歸因;而弱者卻在情緒和行動上退縮。 ![]() 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其小說《朗讀者》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漢娜本是一名優秀的公交售票員,但她不識字,成了她人生中的一塊心病。 為了掩蓋自己是文盲的秘密,漢娜放棄在西門子公司的晉升機會,與戀人不辭而別。 逃離后漢娜選擇從事殺人幫兇這一職業,但她絲毫沒認識到這一工作的罪惡性。 8年后,在審判納粹的法庭上,漢娜拒不承認筆跡,寧可背負納粹看守的重罪,也不愿暴露不識字的羞恥。 這種逃避也讓她在監獄里度過了二十載。 戀人米夏承擔著朗讀者的角色,一年年地為監獄里的漢娜寄磁帶。 漢娜終于在文字里直面怯懦,可遲來的覺醒卻早已換不回時光。 在出獄的前一天,漢娜最終選擇了自殺。 一個人如果一味逃避問題,缺乏勇氣去解決,問題的后果往往是我們要承受更大的痛苦。 這也注定我們在很多事情上會失敗。 允許自己害怕問題,但多給自己一點勇氣去克服困難,去解決問題。 只有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的人生才能上高度。 ![]() 一個人越想走捷徑 人生越容易碰壁 哲學家培根說過,“人生如同道路,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 雖然有時你僥幸踏上捷徑,看似節省時間和精力, 實則失去了很多自我提升以及在坎坷中磨煉意志的機會,遇事容易變得脆弱、敏感。 聽過一個故事:在一座寺廟里,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 一天,老和尚讓小和尚出山到集市上買米,小和尚答應了。 可第二天出發沒走多久,小和尚告訴老和尚,出山過河的那座橋的木頭修壞了,人走不了。 老和尚問,“不是可以從別的路繞過去嗎?” 小和尚說,“繞過去得多走幾倍的路,聽山民說橋馬上要修了,還不如等橋修好了再出山。”老和尚沉默不語。 幾天后,老和尚又派小和尚去買米,幾個時辰過去,小和尚又背著空袋子回來了。 他對師父說:“那橋還在搶修,等搶修完再買米也不遲,我想修這橋也不會很久。” 師父無奈地說:“好吧,那按你說的等吧,” 估摸著橋修好差不多了,小和尚準備收拾上路,可這次小和尚回來得更快了。 他說,“師父,不好了,橋修好了,可是被上游突發的暴雨山洪沖毀了,連那條繞過去的路也被洪水淹沒了,我們要挨餓了......' 其實小和尚一開始如果繞遠路而不走捷徑,買米的問題便能解決了。 但是他卻一直抱著逃避問題的心理不去行動,最終將問題變得更復雜。 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著尋找捷徑,用最少的力氣獲得最大的回報。 而殊不知,這些我們認為的“捷徑”讓我們走了更多的彎路。 ![]() 網友小王創業開了一家小網店,開業初期,面臨激烈競爭,流量和訂單少的情況。 小王并沒有從提升產品質量、優化店鋪運營等根本問題入手, 而是走了快速吸引顧客的捷徑,通過刷單來制造虛假銷量和好評。 短時間內,店鋪數據好看了,吸引了一批大訂單進來。 但是很快顧客收到商品后發現,該店鋪存在虛假評價、貨不對板的情況,店鋪因此收到了大量的負面投訴。 隨之而來的是平臺檢測出其店鋪違規情況,對其進行了嚴重處罰,店鋪因此被限流,信譽受損。 如果不是為了一時追求快速獲利的捷徑,而是立足當下解決根本的問題,事情也不會往更壞的結果發展。 凡事不走捷徑,遇到問題不躲避。當你擁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生才會越走越順暢。 人生的高度從不取決于起點,而在于每次面對問題時,你選擇逃避還是跨越。 當你擁有拆解難題的勇氣與智慧,便會發現:所有橫亙在面前的障礙,終將成為墊高你人生的基石。 ![]() 多思考少抱怨 遇事解決問題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抱怨環境,也不會陷入困境泥潭。 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冷靜下來尋找方案解決,而不是情緒先行、責任外推; 不拘泥于小事,擁有大局意識; 能夠直接聚焦問題的核心,化被動為主動,用逆向思維尋找新出路。 1 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無論你遇到什么問題,一定記住這四個字:“事緩則圓”。 不要著急去回應問題,學會放一放問題,保持冷靜理性,穩住心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曾國藩說過:“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這是他中年之后領悟出的處世原則,也是他踐行了半生的做事方法。 曾國藩年輕時,在官場沉浮中常有心煩氣躁之時。 一次,他因行事急切,得罪了不少同僚,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仕途也停滯不前。 苦惱的曾國藩向理學名臣唐鑒先生請教,唐鑒送給他一個字 ——“靜”。 此后,曾國藩每日都會靜坐一會兒。 遇到重大問題,他都會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反復權衡,才拿出一個主意來。 正是這種處世方法,才能讓他沉著應對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在戰役中取得勝利。 事緩則圓,人緩則安。心平可愈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 遇到問題的第一步,深深吸一口氣,冷靜下來,允許自己緩一緩,讓思緒變得更加清晰,問題解決才能更加通暢。 ![]() 2 捋順解題思路,直擊問題本質 在《毛選》中有一句經典語錄,“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與其分散精力去處理多個小問題,不如集中力量去解決一個關鍵問題。 在原點尋找癥結,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高效思考》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 張雅是一個特別努力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執拗勁兒。 在工作上不遺余力,每天最早到的是她,最晚走的也是她,但是即便付出了那么多,她的業績并沒很突出, 屬于公司員工的中上游水平。這個成績似乎“配不上”她的努力和付出。 與張雅的“拼”相比,同時期進入公司的員工蘇晴卻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成為了公司里業績最好的“明星員工”。 公司給到她們同樣一個項目任務,張雅處理問題是一股腦地直奔客戶,糾纏客戶。 而蘇晴則是做好了充分準備,用機智的處理方式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并成功與客戶達成了合作。 對待同一個問題,卻有不同結果,找到問題的關鍵,這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核心。 ![]() 3 逆向思維思考,收獲柳暗花明 人們常常困于思維的死角中不能自拔,總是缺乏執行力。 即便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卻仍然無法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案。 而真正能扛事的人,往往能夠跳出固有框架,用逆向思維主動去創造機會,將“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可能”。 億萬富翁查理·芒格曾經在二戰擔任氣象預報員,擔任的關鍵職責是繪制天氣圖、預測氣象狀況, 以此判定氣象條件是否適宜,確保飛行員能夠安全起飛。 多數人面對一份工作任務,往往都會順著常規思維思考如何保障飛行員的安全。 而芒格卻另辟蹊徑,用逆向思維反問自己,“倘若我想讓眾多飛行員送命,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經過思索,他得出了兩個致命的因素:其一,使飛機在飛行中結冰。 一旦飛機結冰,操控便會變得極為困難,極易導致失控墜毀; 其二,讓飛機遭遇惡劣天氣,致使其直至燃油耗盡,都無法成功著陸。 明確了這兩個因素,芒格在工作中時刻警醒自己,避免出現這兩個失誤。 正是憑借著逆向思維,芒格的天氣預報精準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切實保障了飛行員的飛行安全,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氣象兵。 很多時候我們反復歸因卻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我們困于固有的思維,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當我們遇到瓶頸時,不妨轉變思路和方向,繞過彎子,避開釘子,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 寫在最后: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真正有智慧之人,不會為復雜問題疲憊不堪,而是回歸問題本質,用多維的角度去破局。 人若一味糾纏于問題,不動身去解決,往往會讓人生逆風前進。 一個人最大的底氣,不是別人能給予我們什么,而是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去獲取我們想要的。 遇事沉著冷靜,找到問題的關鍵;學會打破定勢思維,及時動身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才能通往高手之路。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
|
來自: 書中淘樂 > 《對干部的要求及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