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在混戰中帽帶被斬斷。千鈞一發之際,他平靜地說出一句:君子死,冠不免。最終,他在系好帽帶整理好衣冠的過程中被敵人殺害。 這頂冠究竟有何魔力,能讓古人看得比生命還重?可為何在現代中國男性的頭上,卻成了可有可無的配飾了呢? 頭頂上的乾坤要理解古代男人和帽子的關系,就必須先搞懂衣冠這兩個字,這可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穿戴那么簡單,古代這倆字背后是一整套關乎宇宙秩序、社會倫理和個人尊嚴的龐大體系。 ![]() 而這套體系的頂點就是頭上的那頂冠,冠就是古代精英男性的身份認證系統。周代貴族男子的人生是從20歲那場加冠之禮才算真正開始。戴上帽子意味著成年了,可以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結婚生子,正式進入名流圈子,帽子就是VIP通行證。 當然VIP也分等級,我國古代這套系統的精密程度堪稱喪心病狂,周禮規定,不同身份的人戴什么怎么戴,都有毫米級的嚴格標準。 ![]() 最高等級的叫冕,是天子和高級貴族在祭祀這種國家級大場面才能佩戴的終極裝備,冕的前后掛著的一串串珠子叫旒。這就是赤裸裸的等級公示牌: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多一串或少一串都是政治事故。 次一級的叫弁,是天子到士這個階層日常戴的禮帽。再往下才是我們常說的冠,多半是休閑場合用。 那普通老百姓呢?對不起沒資格,只能用巾或者幘把頭發包起來。所謂士冠庶人巾,頭巾就清晰劃分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簡單粗暴一目了然。 ![]() 這套帽子戲法被后世王朝基本繼承,并且玩出了更多花樣,后漢時期,官方記錄在冊的冠式就有十九種,到了明朝的規矩更具體,洪武六年直接規定,一二品大員的帽頂得用玉,三到五品用金,六到九品用銀,材質直接跟官位掛鉤。 清朝更是將這套內卷游戲推向了極致,官帽頂上的頂珠也是根據品級嚴格區分成了九個檔次。同朝為官,抬眼看看對方帽子上頂的是什么球,就知道該用什么語氣說話了。 ![]() 所以幾千年來,中國男人的帽子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配飾,它是身份、地位、權力、乃至氣節的濃縮,是行走的《職官志》。 這套系統牢牢焊死了社會結構,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頂著恰如其分的帽子,構成了古代社會秩序的基石之一。 寧可掉腦袋,不可亂冠戴除了開頭提到的子路結纓而死,用生命捍衛帽子的大有人在,在古人心中,禮崩了社會就亂了,人就跟禽獸沒區別了,而冠就是禮最外在最醒目的標志。 ![]()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堂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次喝多就把帽子給弄丟了,結果這位國君羞愧到三天沒臉上朝。 一國之君,丟了帽子比打了敗仗還覺得丟人,可見這冠在他心中的分量。 甚至地名都能跟冠扯上關系,山東冠縣的源頭就是春秋時期叫冠氏邑的地方,名字和當地精湛的制冠工藝脫不了干系。 當年魯國能向晉國求取制冠技術,就像今天哪個國家拿到了頂級光刻機的圖紙一樣,屬于可以載入史冊的外交勝利。 ![]() 直到辛亥革命一聲炮響,皇帝沒了,腦袋后面的辮子剪了,焊在社會秩序里幾千年的冠冕制度自然也土崩瓦解,但中國人頭頂上必須有東西的執念并沒有立刻消失。 進入民國,國家想建立一套新的禮儀,1912年的《服制案》和1929年的《民國服制條例》都把西式禮帽正兒八經寫進了國家禮服規定里。一時戴禮帽成了新派人士的象征,各種職業制帽也開始大行其道,軍警有軍警帽,護士從1928年起統一佩戴白色燕尾帽,學生在1938年后也有了統一的學生帽。 ![]() 就連袁世凱搞復辟祭天祭孔的時候,也煞有其事地給自己弄了一頂復古的平天冠戴上,雖然最終成了鬧劇,但也說明冠冕作為最高權力象征的觀念依然有它的慣性。 可以說,從古代的冠冕到民國的禮帽,雖然形式變了,但帽子作為身份符號和秩序象征的功能還在延續。 那真正讓帽子從中國男人生活中徹底退場的最后一擊,究竟是什么時候到來的呢? ![]() 帽子都去哪兒了?新中國成立后,帽子依然在很長時間里扮演著重要的符號角色,解放帽、冬天人手一頂的雷鋒帽,以及那個年代最時髦的綠軍帽,都是時代的印記,也是身份認同和精神面貌的體現。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這一次改變中國人頭頂風景的不再是朝代更迭或政權法令,而是流行文化。 隨著港臺影視劇和流行音樂席卷大陸,發型這個全新的審美標準出現了,從郭富城的富城頭到鄭伊健的長發,年輕男性第一次發現,原來頭發本身就可以是最好的裝飾。 ![]() 為了打理時髦的發型,他們要用摩絲啫喱水,而帽子自然成了展現個性的最大累贅。 這是帽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因不時髦而被大規模拋棄,科技的發展又給了帽子重重一擊,古代人戴帽子除了彰顯地位之外,防曬、防塵、保暖是剛需。 但現代人出門有車,頭頂有車頂,城市衛生環境也極大改善,帽子最原始的功能在現代化生活方式面前幾乎都失效了。 ![]() 其實現代社會并沒有消滅帽子,反而讓它變得規范和普及,只不過都成了職業帽。 建筑工人必須戴安全帽,食品工人必須戴衛生帽,廚師則有自己一整套嚴格的帽子體系,1984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廚師帽會組織,規定總廚的帽子要高達29.5厘米,而普通廚工的只有10.5厘米。 當帽子在特定職業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成為強制性的規范時,它在日常生活領域的存在感反而被無限壓縮了。 帽子從人人可戴的日常用品變成了上班才戴的專業工具,它不再關乎社會地位或日常身份,只關乎此刻的職業角色。 ![]() 至此,帽子的三大屬性幾乎全部被現代生活解構掉了,所以今天中國男人普遍不戴帽子,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 當然時尚是個圈,或許現代社會日益嚴峻的脫發問題,會讓帽子以全新功能性訴求重新殺回中國男人的日常生活。 到那時,它承載的將不再是家國天下,而只是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強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