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翻讀新聞時,一段關于廣西15歲少女致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千字祭文,忽然撞進眼底。本以為只是尋常少年的懷古之作,可逐字讀下去,竟不知不覺紅了眼眶——不是因文字間的悲戚,而是被那份跨越兩千年的少年意氣所震,被一個當代少女對歷史英雄的赤誠解讀所動。 × 這姑娘名叫小蘇(報道中未提及全名),是廣西一所中學的學生。她寫這封信,并非為應付作業(yè),也不是追逐流量,只是某天讀《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時,被“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捕首虜十一萬余級”的記載擊中,又想起課本里“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誓言,便提筆寫下了這封跨越時空的“祭文”。信不長,千字有余,卻沒有半分故作老成的堆砌辭藻,字字都是一個15歲少女最真摯的叩問與敬慕。 她在信里寫霍去病初登戰(zhàn)場的模樣:“將軍十七歲時,持漢節(jié),跨烏騅,從長安出發(fā)時,應也是春風拂過長街,滿城柳色都不及將軍眉眼銳利。那時匈奴擾我邊境,百姓流離,將軍眼里該是裝著萬里河山的苦難,才敢?guī)е税佥p騎,直搗匈奴腹地,把勝仗打到狼居胥山去。”沒有復雜的典故,卻把史書中冰冷的“剽姚校尉”,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少年英雄——他不是史書上模糊的剪影,是和當代少年一樣,懷揣熱血與擔當,卻在更艱險的時代里,扛起家國重任的“同齡人”。 最讓人動容的,是她對“英雄”二字的理解。她沒有一味稱頌霍去病的戰(zhàn)功赫赫,反而寫了自己讀史時的“私心”:“讀到將軍二十三歲便病逝,我在課桌上趴了很久。明明是該肆意笑鬧的年紀,將軍卻把一生都給了戍邊衛(wèi)國的事業(yè)。有人說將軍英年早逝是遺憾,可我覺得,將軍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用手中的劍,護腳下的土,讓'漢’字的榮光,照亮漠北的風沙。” 這封信里,沒有成年人對歷史的功利解讀,沒有對英雄的過度神化,只有一個少女用最純粹的視角,看見霍去病身上“少年強則國強”的精神內核。她寫自己讀罷《史記》后的改變:“以前總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遠,那些英雄故事不過是課本上的考點。可認識將軍后,我才明白,歷史從來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精神。現(xiàn)在我每天認真讀書,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將來也能像將軍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做些有用的事。” 更難得的是,這封信的文采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源于對文字的敏感與對歷史的共情。她寫漠北的風雪:“將軍征戰(zhàn)的漠北,該是風比刀利,雪比霜寒吧?可將軍的熱血,一定比那風雪更熾熱,不然怎么能讓匈奴聞風喪膽,讓'漢家兒郎’的名號,成了漠北草原上最不敢輕視的存在。”她寫對將軍的敬慕:“我沒有見過將軍的模樣,卻在夢里見過長安的落日——落日下,有個身披鎧甲的少年,勒馬回望,身后是平安的城池,身前是遼闊的山河。那一定是將軍的模樣。” 網友們說“姑娘好文采”,可我覺得,比文采更珍貴的,是這份少年人的赤誠與擔當。在信息繁雜、娛樂化充斥的當下,太多人習慣了對歷史“祛魅”,對英雄“解構”,甚至用調侃的態(tài)度對待那些曾守護家國的先輩。可這個15歲的廣西少女,卻用一封千字長信,告訴我們:英雄從未遠去,只要還有人記得他們的故事,還有人被他們的精神打動,他們就永遠活在歲月里。 這封信后來被傳到網上,有人問小蘇為什么要寫給霍去病。她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將軍是英雄,英雄就該被記得。我想讓將軍知道,兩千年后的中國,還有人記得他為國家做過的事,還有人像他一樣,愛著這片土地。” 讀完這封信,我走到窗邊,看著樓下背著書包上學的少年們。忽然覺得,霍去病的精神從未消失——它藏在這個廣西少女的筆端,藏在千千萬萬認真讀書、心懷家國的少年心里。所謂“薪火相傳”,大抵就是這樣:一代人記得另一代人的犧牲,一代人傳承另一代人的擔當,讓英雄的風骨,在歲月里永遠年輕。 今日讀此信,不僅是為少女的文采贊嘆,更是為這份少年意氣喝彩。愿更多人能像小蘇一樣,讀懂歷史里的英雄,讀懂英雄背后的家國情懷;愿這份對英雄的敬慕,能化作更多人前行的力量——就像霍去病當年守護長安一樣,我們這代人,也該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盛世山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