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是美國心理學家,被譽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他的研究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他不像華生或斯金納那樣被視為純粹的行為主義者,但他的工作徹底改變了學習理論的研究方向,從內省轉向了對可觀察行為的嚴謹、實證研究。 一、生平簡介 早年與教育:1874年8月31日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1895年畢業(yè)于衛(wèi)斯理大學,隨后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哈佛,他開始用小雞做實驗,研究動物的學習過程。 職業(yè)生涯:后轉至哥倫比亞大學,在詹姆斯·麥基恩·卡特爾(James McKeen Cattell)的指導下于1898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動物的智慧:一項實驗研究》 immediately became a landmark in the field. 他之后幾乎整個職業(yè)生涯都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任教,直至1940年退休。 學術特點:桑代克以其嚴謹的實驗方法和量化研究而著稱。他將科學方法應用于教育和學習領域,強調“測量”的重要性,對心理測驗和統(tǒng)計學的發(fā)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 二、主要貢獻與理論 桑代克的貢獻廣泛而深遠,主要集中在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和心理測量學領域。 聯結主義 (Connectionism) 桑代克認為,學習是刺激(S)與反應(R)之間形成聯結(Bond)的過程。他稱之為“S-R理論”或“聯結主義”。這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不同,桑代克關注的是動物在情境中主動做出反應并受到結果影響的學習方式。 效果律 (Law of Effect) 這是桑代克最著名、最重要的貢獻,也是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理論先驅。 核心內容:在對同一情境做出的多個反應中: 那些伴隨著或緊接著帶來滿意結果的反應,會與該情境形成更緊密的聯結,并在未來更可能再次發(fā)生(強化)。 那些伴隨著或緊接著帶來煩惱不適的反應,其與情境的聯結會被削弱,在未來更不可能再次發(fā)生(削弱)。 簡單說:獎勵會強化行為,懲罰會減弱行為。這一原則成為了現代行為療法和動物訓練的基石。 練習律 (Law of Exercise) 該定律包含兩個方面: 使用律:一個已形成的刺激-反應聯結,通過重復練習和使用會得到加強。 失用律:一個已形成的刺激-反應聯結,如果長期不被使用,就會減弱。 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 該定律強調了學習動機和生理準備狀態(tài)的重要性: 當某個傳導單元準備好傳導時,讓其傳導就會產生滿意感。 當某個傳導單元未準備好傳導時,強迫其傳導就會產生煩惱感。 當某個傳導單元準備好傳導而不讓其傳導,也會產生煩惱感。 教育應用:這條定律提醒教育者,教學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準備狀態(tài)(如興趣、疲勞度、成熟度)。 迷箱實驗 (Puzzle Box Experiment) 桑代克通過著名的“迷箱”實驗得出了以上定律。他將一只饑餓的貓關入一個設計有開門機關(如拉繩或按壓杠桿)的箱子里,箱子外面放著食物。 貓一開始會做出各種混亂、隨機的嘗試(抓、咬、擠等)。 偶然一次,它觸發(fā)了機關,門打開,貓?zhí)映霾⒊缘绞澄铩?/span> 經過多次重復,貓那些無效的、隨機的行為逐漸減少,而觸發(fā)機關的正確行為與情境(關在箱子里)的聯結被效果律強化,所用時間越來越短。 實驗證明,學習是一個漸進的、試錯的過程,而非突然的“頓悟”。 對教育的巨大影響 遷移理論:他提出了“共同要素說”,認為學習遷移的發(fā)生是因為兩種情境之間存在共同的要素,而非通過形式訓練提高官能。這推動了課程內容的實用化改革。 智力測驗:他積極參與心理測量運動,制定了標準化的成就測驗量表,為教育評估提供了科學工具。 著作:其著作《教育心理學》(1903)被認為是該學科誕生的標志。他還撰寫了大量的教師手冊和教材,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的教育實踐。 三、遺產與評價 歷史地位:桑代克是心理學從哲學思辨走向科學實證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是動物實驗心理學的先驅,也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局限性:他的理論主要基于動物實驗,被認為過于簡化了人類復雜的學習過程(如認知、理解、洞察力)。效果律中的“滿意”和“煩惱”狀態(tài)定義較為模糊。 深遠影響:盡管有局限性,但他的工作直接啟發(fā)了B.F.斯金納,后者在他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完善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效果律和試錯學習的概念至今仍在教育、培訓和行為矯正等領域具有核心指導價值。 總結來說,愛德華·桑代克將學習的研究帶入了實驗室,用科學實驗取代了主觀臆測,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效果律,并成功地將心理學原理應用于教育實踐,塑造了20世紀上半葉的教育圖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