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觀十七年,長安玄武門外,刀光劍影。 李世民親手射殺大哥李建成,轉身對趕來的尉遲敬德說了十一個字:“吾以爾為忠臣,爾必不負我!” 尉遲敬德當即跪倒,回了一句:“敬德唯命,但有所使,萬死不辭!” 就這么兩句話,一場兄弟鬩墻的慘劇,被迅速包裝成“靖難”而非“弒兄”。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寫這一節時,沒夸李世民箭法準,也沒夸尉遲敬德力氣大。 他只淡淡點評:“一言釋疑,一言定心,亂局遂安。” 翻譯成今天的話:你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層次和結局。 ![]() 01 藺相如:罵人不帶臟字 澠池之會,秦王借鼓瑟羞辱趙王。 藺相如端著一個缶(fǒu,瓦罐)走上去,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以相樂。” 秦王不肯敲。藺相如補刀:“五步之內,相如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注意,他沒說“我砍死你”,而是“我的血可能弄臟你”,秦王秒慫,乖乖敲缶。 通鑒評語:“其言不悖,而威自加于敵。” 藺相如的說話技巧在于: 1、把威脅翻譯成關心——“我怕血濺到你龍袍”比“我要你命”更瘆人。 2、給對方留臺階——“請奉盆缶”是邀請,不是逼迫。 楚國使者屈完,同樣面對齊桓公,只會硬懟:“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 結果被桓公一路打到召陵。 高級的嘴炮,從來不是分貝大,而是讓對方“沒法拒絕”! 02 陳平:一句話救了自己九族 劉邦被匈奴圍在白登山,陳平去行賄冒頓單于的閼氏(yān zhī,皇后)。 陳平的話只有一句:“漢有好女如此,今皇帝困急,欲獻之。” 閼氏一聽,枕邊風立馬吹起,單于第二天就解圍。 通鑒評語:“平以一言而屈強胡,善移人意也。” 讓我們來拆解陳平這句話的高明之處: 1、抓住對方核心恐懼——閼氏最怕失寵。 2、把解決方案藏在問題里——“欲獻之”= 你最好勸單于退兵。 在公司里,產品經理跟老板說:“再不改需求,客戶可能直接找競品。”比“我不干了”有效100倍。 ![]() 03 劉秀:把“我贏了”說成“全靠大家” 昆陽大捷后,諸將爭功,場面一度失控。 劉秀舉杯說:“宛城下,諸君各持一時之權,今賴社稷之靈,得完大業,愿與諸君共享之。” 一句話,把“分贓大會”變成“慶功宴”。 通鑒評語:“其言謙下,而功不自居,故能駕馭群雄。” 劉秀這句話的過人之處在于: 1、功勞前置給團隊——“諸君各持一時之權”。 2、風險后置給天命——“賴社稷之靈”。 同為起義軍首領的更始帝劉玄,開口就是“朕即天下”,結果三個月就被架空。 真正的高手,把“贏”說成“我們一起贏”,把“輸”說成“我負全責”。 04 謝安:用段子化解滅國級尷尬 淝水之戰前,東晉朝堂人心惶惶。謝安接到前線急報,只淡淡一句:“小兒輩大破賊。” 隨后繼續下棋,直到棋局終了才回房,鞋子都高興飛了。 司馬遷給了謝安一個評語:“安矯情鎮物,以談笑弭危疑。” 別看謝安說得輕松,其實這句話的背后可是大有文章: 1、用輕描淡寫對沖極度緊張——“小兒輩”= 敵人不過如此。 2、肢體語言比語言更穩人心——繼續下棋 = 一切盡在掌握。 公司大裁員,領導一句“調整期,正好減肥”,比“大家要共渡難關”更能降低恐慌。 ![]() 05 如何抄古人的作業? 說話是一門藝術。藺相如、陳平、劉秀、謝安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讓我們一起來抄作業: 一、三步“臺階式”表達 藺相如模式: 1、給臺階——“請奉盆缶” 2、立威脅——“五步之內” 3、再遞梯子——“相樂”而非“受辱” 適用場景:砍價、談加薪、懟甲方。 二、反向“恐懼錨點” 陳平模式: 1、拋恐懼——“好女將獻” 2、給方案——“你勸退兵” 3、留收益——“閼氏之位永固” 適用場景:跨部門協作、搞定難纏客戶。 三、共享榮譽公式 劉秀模式: 1、功勞拆分——“諸君各持一時之權” 2、風險兜底——“賴社稷之靈” 3、未來共享——“愿與諸君共享” 適用場景:年終總結、團隊復盤、公眾號作者感謝讀者(比如現在)。 四、高階幽默降維打擊 謝安模式: 1、極端簡化——“小兒輩大破賊” 2、行為背書——繼續下棋 3、延遲反饋——回房才喜形于色 適用場景:公共危機公關、家庭矛盾降溫。 ![]() 06 三個反面教材 除了正面案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也寫了不少的反面教材,他們的說話方式直接決定了他們的人生結局。 1、董卓:“我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下場:被呂布捅死,尸體點天燈。 翻譯:把自私說得冠冕堂皇,必遭反噬。 2、楊修:“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下場:被曹操砍頭。 翻譯:當眾拆領導臺,死得快。 3、符堅:“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下場:淝水之戰慘敗,國家分裂。 翻譯:盲目吹牛,立flag必倒。 07 結語:把嘴巴變成人生杠桿 古人云:“言為心聲,聲為身階。” 翻譯成大白話:你怎么說話,就怎么走路。 同樣面對危機: 有人一句話化敵為友; 有人一句話把隊友逼成敵人。 語言不是空氣,它是你人生路徑的GPS。 下次開口前,不妨先在心里過一遍: 1、這句話是給對方遞梯子,還是插刀子? 2、是讓對方“必須同意”,還是“可以拒絕”? 3、是把功勞讓出去,把責任攬回來? 當你把“說話”從本能變成算法,你會發現: 層次,不是職位,不是財富,而是—— 你一張口,別人就知道該靠近,還是遠離。 愿你我都能像《資治通鑒》里的高手,開口之前,先謀一句;開口之后,上升一層。 (全文完) |
|
來自: blackhappy >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