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第九卷 漢紀一 【原文】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聞項羽號章邯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迸婀黄溆?,從之。已而項羽至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 十二月,項羽進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庇郧蠓狻m椨鸫笈?,饗士卒,期旦日擊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譯文】 有人勸說劉邦道:“關中地區比天下其他地方要富足十倍,而且地勢險要。聽說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讓他在關中稱王?,F在如果他來了,您恐怕就不能占據這個地方了。可以火速派兵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軍進來,并逐步征召關中兵,以此增加自己的實力,抵御他們?!眲钫J為此計可行,就照著辦了。不久,項羽到達函谷關,但是關門緊閉。項羽聽說劉邦已經平定了關中,勃然大怒,派黥布等人攻破了函谷關。 十二月,項羽進軍至戲。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沛公想要在關中稱王,任秦王子嬰為相,奇珍異寶全都占有了?!逼髨D借此求得項羽的封賞。項羽聞言怒不可遏,就讓士兵們飽餐一頓,打算次日攻打劉邦的軍隊。這時,項羽擁兵四十萬,號稱百萬大軍,駐扎在新豐縣的鴻門;劉邦擁兵十萬,號稱二十萬,駐軍霸上。范增勸項羽說:“劉邦住在崤山之東時,貪財而又好色?,F今入關,卻不搜取財物,不寵幸女色,這表明他的志向不小哇。我曾命人觀望他那邊的云氣,都顯示出龍虎的形狀,出現五彩,這是天子之氣啊!宜趕快進攻他,不要錯過了時機!” 【材料解析】 劉邦聽從謀士建議后,果斷封鎖函谷關,拒絕其他諸侯到來。結果他這一行為徹底惹怒了項羽,之后內部和外部又給他帶來巨大的事業危機。一個是曹無傷偷偷派人向項羽告密,給劉邦火上澆油,一個是范增也在想辦法弄死他。 這些危機,說實話張良,劉邦等人是始料未及的。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惹怒項羽,也完全想不到團隊內部會出現叛徒,即曹無傷為了個人前途出賣老板,范增在偷偷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 今天,我們不聊劉邦如何規避事業風險,我們學習范增的優點。 以前,劉邦貪財好色,追求的是低級趣味的東西。他這些不良習慣,你知道,我也知道,屬于公開的信息。劉邦來到咸陽后,面對美女珠寶,結果他一改往日,居然啥都不占有,而且還能退守霸上,這說明他已經不再對低級趣味的東西感興趣,而是對更高級的東西感興趣。劉邦沒有貪財,也不近女色,這個行為和現象,很多人也是可以看到的。 這些公開的信息,沒有人發現什么問題。但是范增這個人卻發現了不同點,他厲害就厲害在,能將兩種現象對比起來,發現其中的不同。他知道一個人行為的改變是其內心和思維的改變具象化體現,所以就斷定劉邦這個人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不再是流氓地痞,而是追求權力的野心家。 這種極強的洞察力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可以在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出不尋常的東西,然后得出屬于自己的結論。司馬光把范增觀察劉邦行為的事情寫出來,一定有他的道理,可能不是為了讓我們學習他怎么觀察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思考和觀察現象中,得到啟發。范增觀察事物的思維非常值得學習,有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是公開的,有的人能從公開的信息中,找出區別,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我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其實并不在于聰明程度,而是在于極強的社會洞察力和分析對比能力。一個長久成功的人,靠內幕取得勝利的,畢竟是少數,也不長久,他們更多的是具備別人不具備的眼光。比如,馬云為什么敢于在中國創辦互聯網,因為他把中國和美國社會對比起來,知道這個東西在美國行,那么在中國同樣也行。李彥宏創辦百度公司、雷軍搞手機等等都是這樣的。 馬云看到中美社會的共性,推斷互聯網在中國的可能性;雷軍從手機行業的變化中,捕捉到性價比市場的空白 —— 他們都不是依賴秘而不宣的信息,而是從大家都能看到的現象中,找到被忽略的邏輯關聯。如果一個人沒有極強的社會洞察力,那么就算你再有錢,再有技術也沒用,因為很多商機就潛藏在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中。 貪財好色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對男人來說,而本能的克制往往需要更強大的驅動力。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這種驅動力只能是對更高權力的覬覦。范增從劉邦 “反本能” 的行為中,看到的不是一時的收斂,而是野心的覺醒 —— 這種基于人性規律的推斷,遠比觀察話術、姿態等可偽裝的表象更接近本質。 劉邦能擺脫本能的束縛,說明他這個人極其不簡單,更說明其內核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范增沒有觀察劉邦在做什么,跟誰在一起,怎么待人接物,因為這些可以偽裝,但是思維習慣是裝不出來的,所以范增只看劉邦沒有做什么,通過劉邦前后行為的對比,就能深刻洞察出劉邦內核的變化。 從這個案例中得到的啟示: 范增對劉邦的洞察,核心在于他掌握了一種穿透表象的思維方式:不被零散的行為片段迷惑,而是聚焦于 “變化的邏輯”。 一個人真正的洞察,是對 “變化” 保持敏感,對 “反?!?追問根源。當一個人的行為與固有認知產生沖突時,與其簡單歸結為 “偶然”,不如像范增那樣,從對比中找核心變量 —— 這個變量,往往就是事物本質的突破口。 公眾號【鑒史悟道】,通過歷史故事的分解,學習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氣餒,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優勢,了解社會潛規則,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分享學校不教、書里不寫的知識學問! 懂點人情世故,分享不為人知的人際關系! 關注公眾號【鑒史悟道】,免費贈送《如何成為領導心腹》《絕密人性天書》等干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