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上有很多經典作品水平極高,但作者卻沒能留下姓名,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其一是地位低、官職小,比如宮廷抄經生;其二是日常草稿,沒有必要署名;其三則是因為擔心書藝太高,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求字、索取等,故而“不敢”留名。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壓箱底”的書法至寶,便屬于第三種情況,作者不愿留名,它便是唐佚名《十二月與友朋相聞書》,也即《唐佚名月儀帖》。迄今為止,此作僅公開展出過一回。經過鑒定,他是初唐時期的文物,學者們多方討論,認為它的作者要么是智永,要么就是這一脈的書家。 ![]() 不論是筆法的純正與豐富、氣韻的高古與雅雋,都不輸給孫過庭,是宋代以后之人寫不出來的?!断嗦剷肥枪湃藛柡蚝糜训臅藕霞譃槭€月,每個月有不同的問候方式。此作寫于麻黃紙上,歷來為皇家御藏之物,鈐有“御府寶繪”“內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覽”“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等印,帖后還有明解縉、清王文治等人跋。 ![]() 這件作品被啟功稱為“學草之圭臬”,現存草書53行、541字,每個草書字旁還有小楷釋文,共54行、544個字,清晰易懂,便于學習,正文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解縉盛贊此帖:“是冊辭古筆精,洞達神妙,中間釋字,亦且灑落”。 ![]() 《相聞書》繼承自魏晉隋唐草法,收索靖、皇象、二王、智永、虞世南諸家筆意,論水平之高、字跡之美,堪與王羲之一較高下了。此作起收筆藏露結合,橫藏鋒逆入,收筆回鋒,豎露鋒切入,順勢而下,撇捺舒展,撇輕捺重,捺畫多作“頓收”,保留隸書遺意卻無波磔。 ![]() 行筆注重節奏控制,長橫畫中段常微提,轉折處方圓并用、以圓筆為主。此帖極少一筆數字的連綿,多為單字內的局部連筆,以細牽絲銜接,既加快書寫速度,又保證辨識度。結字簡省規范與動態平衡統一,單字內的欹側取勢,這種斜而不倒的處理,比漢魏草書更具動態美感。 ![]() 章法行氣貫通,通過筆畫輕重調節節奏,通過首字的筆勢呼應,形成隱性的氣脈連接。墨色自然天成,起筆多蘸濃墨,漸淡出現飛白,自然過渡,非刻意為之,更顯平和,整體呈現“清潤通透”的視覺效果。 ![]() 啟功在《論唐代草書》中指出:“不見此佚名墨跡,不知唐代草法之度—— 狂草乃特例,實用小草才是主流?!贝颂霉P自然、法度嚴謹,書寫流暢爽利,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我們學習草書的“標準范本”。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