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1:35 來自黑龍江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看似波譎云詭、變幻莫測,實則暗藏著一套亙古不變的底層邏輯。當我們翻開《資治通鑒》,透過那些泛黃的文字,便能清晰地看到,無數驚天變局的背后,都源于“利益蛋糕”分配的失衡,當少數人緊握一切,多數人連希望都被剝奪時,變革與動蕩便如影隨形。 在《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戰國時期,軍功爵制本是打破世襲、為底層民眾提供上升通道的制度創新。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貴族勢力雖受沖擊卻未被徹底根除,階層固化的頑疾依舊存在。 秦國的農夫,一生面朝黃土背朝天,看著貴族子弟生來便擁有爵位與財富,自己卻始終是“黔首”,這種強烈的不公感,如同地底的巖漿,在沉默中積蓄著力量,為后來的社會動蕩埋下了伏筆。這正印證了,當上升通道被堵塞,底層民眾看不到改變命運的希望,不滿的情緒便會逐漸發酵。 西漢時期,貴族們坐擁大量土地,過著奢靡的生活。面對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流民,他們卻吝于分出哪怕一畝土地來緩解危機。《資治通鑒》中雖未直接描繪貴族們的冷酷言語,但那“寧肯看著流民餓死,也不肯分一畝地”的態度,卻透過歷史的塵埃清晰可見。他們的短視與貪婪,讓社會矛盾急劇激化。民眾在絕望中意識到,依靠現有秩序無法改變自身處境,于是,反抗的火焰便被點燃,西漢的統治也因此搖搖欲墜。 時光流轉至明朝,科舉制度本應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橋梁。但在《資治通鑒》的敘事邏輯延伸下,我們能看到明朝科舉逐漸淪為利益交換的工具。 秀才們寒窗苦讀,啃著冷饅頭刷題,寫出的文章即便再好,沒有門路也難以中舉。正如《萬歷十五年》所揭示的,科舉不再是階層流動的通道,而成了既得利益集團鞏固自身地位的手段。當讀書人的希望被無情碾碎,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徹底破滅,社會的穩定根基便被侵蝕,明末的硝煙也就此彌漫開來。 歷史總在不斷重演,從秦末的烽火到明末的硝煙,從《資治通鑒》中的王朝更迭到如今的世事變遷,核心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當“利益蛋糕”被少數人攥得死緊,多數人連“踮腳夠著糖”的希望都沒有時,變革的力量便會不可阻擋地爆發。 從秦末的烽火到明末的硝煙,從《資治通鑒》中的王朝更迭到如今的世事變遷,核心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