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教授是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不僅具備極其深厚的文獻功底與史料素養,視野也極為宏闊,善于從國內外宏大的歷史結構與文明進程中探尋規律,以歷史理解現實、啟迪未來。他在一帶一路方面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對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此外,張教授長期從事講學工作,不僅在高校為研究生授課,也為商界企業家和相關研究人員提供歷史知識、人生指導與思想引領,深受各界敬重。多年來,我一直參與張國剛教授主講的中西文明比較讀書班,每一次學習都既是知識的滋養,更是心靈的洗禮。前不久,張國剛教授在清華大學日新書院2025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發表了精彩致辭,勉勵青年學子牢記三個“于”字:甘于、敢于、善于——甘于平凡、敢于超凡、善于平衡。我讀后深受啟發,愿在此與各位讀者和朋友分享其精要與體會。 “甘于平凡”,意味著在生活與工作中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并非屈就于無為或無能,而是承認人生的大多數時刻并非光芒四射,而是平淡如水。真正的人生成就,往往就孕育在這些看似普通的時光中。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大多是平凡的事情:在工作中,按時完成崗位職責,盡職盡責地扮演好“螺絲釘”的角色,是團隊運轉的基礎;在家庭中,細心照顧孩子與父母,是親情的維系與擔當;在個人修養上,堅持每天讀書、寫作、鍛煉身體,守住誠實、守時、謙和的品格,是自我成長的路徑;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待人、不輕言傷人,守信、守約、守禮,是構建良好關系的基石。這些日復一日的平凡之事,也正是生命厚重之處。“甘于平凡”,實則是一種深沉的力量,是在平常中堅守、在平淡中前行的勇氣與修養。 張國剛教授所提出的“甘于平凡”,強調的是:即使不在聚光燈下,也要踏實做事、默默耕耘,不抱怨、不浮躁,不急于出頭露面,而是把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做好,把基礎打牢打實。這一理念使我深刻體會到:無論肩上承擔著怎樣的責任,都應以謙遜務實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細節,把每一件小事做精、做細、做好。“平凡的事”,往往是那些看似瑣碎、毫不起眼的日常小事,但正是這些點滴積累,鋪就了通往不平凡的道路。正如魯迅所說:“偉大的成績往往是平凡的積累。”因此,“甘于平凡”并非屈從,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智慧選擇:在瑣碎中不懈怠,于平淡中見精神,在平凡中成就非凡。生活中,甘于平凡即是要求我們摒棄虛榮與急功近利之念,將心沉淀于平凡中,專注于腳下的實事。 正如張教授所言,做一個普通人,并不代表不追求卓越,而是強調在平凡中磨礪自身、積累實力、細水長流。每一次默默無聞的付出,都可能在日積月累后成為成就一番大業的基石。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被繁華的表象迷惑。然而,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懂得在浮躁中保持平靜,在平凡中尋找到自我前行的方向。甘于平凡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內心的力量來源,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沉下心來,進行深思熟慮,再踏實走好每一步。 孟子在《梁惠王》篇中說:“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意思是:我的力量足以舉起幾百斤的重物(古代一鈞約三十斤),卻舉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看清鳥兒秋天身上的細毛,卻看不到一整車的柴薪。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問題:“不為”與“不能”是兩回事。“不為”是主觀上不去做、不愿意去做;“不能”則是客觀上做不到。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其實并非“不能”,而是“不愿”——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沒有下決心去做。人生短短幾十年,如果許多事都因“不愿”而被擱置,那我們就會錯過許多體驗成長、實現價值的機會。時間如流水,轉眼幾十年過去,進入晚年時才發現,許多本可以做、應該做的事,都因猶豫、逃避而留有遺憾。 王陽明有句名言:“世上磨煉”就是要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就像磨銅鏡一樣打磨自己的良知這面鏡子。當自己的心鏡被磨亮后,照什么就會是什么,做什么就能成什么。并且王陽明還說人生是一場修行,把世間當作修行的道場,今天我們的工作生活都是我們的道場,其目的磨煉我們靈魂,鍛煉我們的意志。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不是世界復雜,而是你把世界變復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付諸其意義的主觀世界。如果你是積極向上的信念,會感覺到周圍的人和事都是那么的美好,如果是負面消極的信念,會感覺到周圍的人和事都是那么一團糟。即使碰到重大困難和挫折,也是提高自己能力、磨煉意志的機會。 “敢于超凡”意味著敢于突破常規,不被“世俗標準”束縛。“超凡”不是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而是敢于打破固有思維,不盲從、不隨波逐流,擁有獨立的思想判斷力。在習以為常的軌道上,敢于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找更深的答案。“敢于超凡”也意味著面對困難與責任時,敢于迎難而上。不是因為你已具備了所有的能力,而是你愿意承擔,在挑戰中成長。很多人“能超凡”卻“不敢超凡”,因為畏懼失敗、害怕承擔。而“敢”字,是精神上的破局:哪怕前路艱險,也愿意跨出那一步。“敢于超凡”還意味著不安于現狀,心中有高遠之志,不為一時的安穩所困。敢于立大志、行大事,有理想、有抱負。 張教授強調,“敢于超凡,是放飛理想,敢于在工作中擔大任、壓重擔、成佳績。”這一句讓我深刻反思: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是否還敢于仰望星空?是否還愿意以理想為帆,在責任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種種限制——年齡、體力、環境、失敗的陰影——而裹足不前。然而,如果內心還藏有一份不甘平庸、渴望卓越的火種,就應該像張教授所說的那樣,在自己的崗位上敢于承接最難的任務,追求最高的標準,用行動兌現自己的信念。這讓我想到自己曾經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日子,那種既承壓又奮斗、既焦慮又激昂的狀態,是一種真正的生命燃燒。當我們在一個項目中拼盡全力,甚至將自己逼近極限時,我們是在書寫屬于自己的超凡章節。 在這一點上,孟子為我們提供了最生動的榜樣。他生于戰國亂世,卻胸懷“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的王道理想,縱然屢屢碰壁、四處輾轉,依然不改其志。一次他勸齊宣王行仁政,王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卻不迎合他對霸業的興趣,而堅持講王道之治。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孟子·梁惠王下》)即使明知齊王“好戰好利”,孟子仍“敢于超凡”地講仁義,為百姓請命,傳道布道,不為權勢所動,不為現實所迫。他的選擇,就是敢于擔當、敢于理想主義的具體體現。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正是這種精神,在漫長的歷史中照亮后來者的心靈。真正的“敢于超凡”,不是取得多大成就,而是在困頓中不熄志,在誘惑中不改節,在平凡中不懼難,于時代中挺立自己的身影。 孟子的“敢于超凡”體現在他堅持仁義理想、直面強權、不隨波逐流的精神風骨。他主張“以德服人”“王道仁政”,即使在戰國紛爭、強者為尊的時代,也不愿妥協于霸道現實,體現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道德勇氣。 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傳統,成為中國文化中理想主義與道義擔當的重要源泉。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使身處逆境,也不忘理想;即使力量微小,也不放棄為民請命、修己安人。可以說,孟子的仁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崇德向善、敢于擔當、不懼強暴的文化脊梁。 “善于平衡”是張國剛教授提出的“三于之道”中最后一項,它與“甘于平凡”“敢于超凡”共同構成了人生的高度與厚度。“善于平衡”的核心,是在張弛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找到穩定、協調與從容的力量。首先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敢于超凡”追求理想,“甘于平凡”扎根現實,而“善于平衡”就是在兩者之間找到恰當的節奏與落點。理想不能失,卻不能脫離實際;現實不能迷,卻不能吞噬志向。真正的智慧,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有追求的同時懂得等待,在務實的基礎上保持志氣。其次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現代社會節奏緊張,“善于平衡”也意味著在高壓的工作中留有余地,能在家庭、休息、興趣中調節身心。既能承擔職責,又不至于透支自己;既有事業的進取,也有生活的溫度,這是一種成熟的生活態度。三是情感與理智之間的平衡。在人際交往、團隊協作中,“善于平衡”體現為既有原則,又懂得包容;既不剛愎自用,也不委曲求全。情理兼顧、方圓有度,是為人處世的重要修養。四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平衡。在單位、團隊或社會中,如何處理自我價值與集體目標的關系,也需要平衡。既不自我中心,也不喪失自我;既主動承擔,又不過度攬責,是領導力與協作力的統一。 張教授提出,“善于平衡就是把生活中平凡做人、和光同塵,與工作中超凡做事、凌云壯志,巧妙地加以結合起來、平衡起來。”這句話切中要害。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不是倒在路上,而是倒在“失衡”中。事業有成者常常忽視家庭與健康,追求理想的人往往忽略了現實的溫度。會做人者也可能無所作為,會做事者有時難以與人和諧共處。 “善于平衡”不是取巧、不是妥協,而是張弛有度、虛實相生的藝術。它要求我們既能低頭趕路,也能抬頭看天;既能沉心學習、淡泊名利,也能臨事斷決、勇挑重擔。在這“平凡”與“超凡”的辯證統一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方式,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種人格的完成。 張教授最后提到:“百年人生,不過三萬六千日”,這不僅是對時間的提醒,也是對人生使命的召喚。我們不一定要在外部世界留下多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我們可以在每一個當下,把事情做到更好、把自己修煉得更成熟。日新書院的院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是一種學習態度,更是一種生命狀態。 甘于平凡,是根;敢于超凡,是翼;善于平衡,是道。愿我們在張國剛教授的教誨中,汲取力量,于平凡中孕育偉大,于靜水中積蓄奔涌,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實現自我不懈的躍遷。 END 排版:尚琴琴 校核:安 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