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被誤解為簡單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智慧表白。解釋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聰明智慧? 實際上,本章的“由”與“知”,”都是承接上一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來的。“由”,指的是蹈行、踐履,若以更為常用之詞表述,便是“實踐”;“誨”是教導的意思;“女”,通“汝”,代表你,也可以泛指所有人。故“由誨女”意味著通過實踐與教導來啟發智慧。 “知之乎”中的“之”,便是指代“由誨女”這一過程。“知之”,以之而智,即通過實踐和教導獲得智慧。“知之為”中的“為”,可解釋為“偽”,即人為、非先天。人類的所有創造和創新都源于人為的努力,沒有人為,就沒有創造和創新。因此,“為”就是“由”,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 “知之為”,表示依據已有的智慧進行實踐,而“知之”則是通過實踐獲得新的智慧。此處的“之”,代指前面的“知之為”,這種智慧經過“知之為”的實踐,與起初通過“由誨女”得到的智慧有所不同,是一種新的智慧。“不知為”則表示不依據已有的智慧進行實踐。“是”則是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總結和判斷,意思是“這就是”。 在“天地人”結構下,道家主張的“無為”,對“人為”持懷疑態度。何謂“無為”?即無人為。道家相信“天地人”結構中存在著先天自然之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說,進而認為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進而倡導返璞歸真,追求嬰兒般的純真,以破除人為的刻意。相比之下,儒家不假設存在什么先天自然之道,也不相信脫離現實的智慧,更不相信找到某種智慧后就能一通百通、成圣成仙;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儒家堅信智慧來源于人為,來源于實踐。 “有為”是儒家的基本立場,認為一切應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所有智慧都離不開實踐,而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 可見,上一章強調了“由”與“知”的問題。這一章則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由”是“知”的基礎,沒有實踐就談不上智慧;但實踐又離不開既有智慧的指導,只有依據智慧進行實踐,才能獲得新的智慧,才能實現創造和創新,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種智慧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源于人類的長期實踐,而這種實踐與智慧相互作用的過程便是“易”,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存之道。 白話譯文:孔子說:實踐教導你,以此而獲得智慧啊。依據智慧進一步實踐,從而獲得新的智慧;如果不依據已有的智慧進行實踐,就不會獲得新的智慧。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
|
來自: yinweiming77 > 《跟著纏師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