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各地糧食作物的種類、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是極不均勻的。而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卻擁有全球最全面的糧食分布,不管是地理分布,還是種植種類和產量,都在全球獨樹一幟。 ![]() 從江南水鄉的水稻到西北大漠的糜子,從華北平原的小麥到東北三省的大豆,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在中國都能找到適宜的生長環境。 那么,你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為啥咱們的糧食分布這么全面呢? ![]()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片熱土,首先是面積廣大,地形全面。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從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到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魯番盆地,垂直高度落差近萬米,分布著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五大基本地形。 ![]() 這種立體地形為不同糧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溫濕度條件。比如,當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在海拔4000米的高處迎風挺立時,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也能在海拔10米的水田里茁壯生長。 ![]() 除了地形全面,我國氣候帶的完整覆蓋也堪稱奇跡。從北緯18度的海南熱帶季風氣候,到北緯53度的黑龍江寒溫帶氣候,中國跨越了全球所有五個溫度帶。 ![]() 當海南的農民一年三熟種植水稻時,東北黑土地上的大豆正在經歷一年一熟的漫長生長期。 這種氣候的多樣性,讓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同時大規模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等五大類主糧的國家。 ![]() 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我國還是多種糧食作物的發源地。比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遺存,有力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從河姆渡的骨耜到唐代的曲轅犁,從宋代的耘蕩到現代的激光除草機器人,中國農具的不斷發展進步,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 中國歷史上的物種交流,更是神來之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葡萄、苜蓿,明代引入的玉米、甘薯,這些外來作物與我國本土的稻、粟、菽等作物,共同構成了'五谷豐登'的農業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科技的進步,更是讓我國的傳統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糧食作物的產量都翻了好幾倍。 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3908億斤,以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農業奇跡! ![]() 截至2023年,全國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這些'噸糧田'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與世界上的其他農業大國相比,中國在糧食分布上的全面性更加凸顯。美國雖然是玉米和大豆的王國,但小麥品種單一,蔬菜自給率不足70%。 印度雖然耕地面積超過中國,但受季風氣候、農業科技等因素制約,糧食產量遠不及中國。 ![]() 而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土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很少。比如,2024年,俄羅斯水稻產量僅為120萬噸,不及中國的零頭(2.08億噸)。 中國在糧食分布上的全面性,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更是國家戰略安全的保障。當國際糧價劇烈波動時,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口糧自給率達100%! ![]() 我國的主糧儲備,足夠全國人民吃一年以上。從南到北的糧食走廊,從東到西的儲備體系,構筑起了抵御風險的鋼鐵長城。 從河姆渡的第一粒稻谷到今天的超級雜交水稻、太空育種,8000年農耕文明的基因,早已深深地融入這片土地的血脈,讓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天選之地'。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全球氣候、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