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帝之間的關系 前面我們說完了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和炎黃二帝,今天,我們說說五帝中的另外幾個: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我們先看看他們之間的關系吧。 他們幾個其實是一家人,黃帝是大家長,少昊是黃帝長子,顓頊是黃帝孫子,帝嚳是黃帝曾孫,堯是黃帝五世孫,舜是堯的女婿。他們的關系是這樣的,那我們再看看他們都有哪些功績。 ![]() 02 五帝的功績 1、少昊(前2409年----前2336年在位):少昊是黃帝長子,本名叫姬玄囂,號金天氏或青陽氏,是炎黃之后的第一位天下共主,少昊是他的帝號。少昊即位后,繼承發揚了,炎黃和東夷等各大部落的,工農業技術優勢,以便讓先進的工農業,可以惠及到更多的天下子民。(這里的工業是指手工業) ![]() 2、顓頊(公元前2336年—公元前2258年在位):顓頊姓姬,又稱作是帝高陽氏,是黃帝孫輩中,最優秀的那個,所以少昊去世后,把帝位傳給了侄子顓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也體現了少昊的睿智和胸襟。 實際上,顓頊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輔佐少昊處理軍政大事,所以,顓頊即位也是順理成章的。顓頊年少有成,20歲就即位了,在位78年,98歲去世。顓頊在少昊治理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工農業繼續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又上了一層樓。 ![]() 3、帝嚳(前2258年—前2188年在位):姓姬名俊,號高辛氏,嚳是他的帝號。帝嚳的情況跟顓頊有點像,帝嚳是顓頊下一輩中,最優秀的那個,所以顓頊傳位給了侄子帝嚳,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帝嚳同樣是年紀輕輕的就開始輔佐堂叔顓頊,一同處理軍政要務。后來,帝嚳30歲即位,在位70年,活了100歲,在位期間,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使百姓安居樂業,使華夏文明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帝嚳應該是比顓頊小很多的堂侄子,因為黃帝的兒子就有25個,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黃帝的四世孫,這樣,黃帝的孫輩和四世孫也就多了去了,可能有幾百個這么多。所以,帝嚳和顓頊的年齡就差了很多,顓頊98歲去世,而帝嚳即位是30歲,這樣看,他們68歲的年齡差距也就合理了。 ![]() 4、堯(前2179年----前2109年在位):前三位帝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堯舜大家就聽的多了,我們先看看堯。堯是帝嚳的第四子,本來這個帝位不是堯的,但因為,帝嚳長子帝摯,執政九年,水平不行,所以帝堯就接替了帝摯的位置。 堯是帝號,他的本名叫祁放勛,長大后被封在唐這個地方,所以堯有時候又被稱作是唐堯,即位后,就被稱作是帝堯。到了帝堯時期,整個華夏部落的生產力水平,相比炎黃初期,已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整個社會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洪水肆虐、毀壞農田的問題,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端日益顯現,官員的腐敗問題也是時有發生。 因此,針對這些問題的出現,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應對,包括積極治水、整蝕百官、協和萬邦等,使整個社會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觀。在位后期,堯開啟了禪讓制,考察了舜這個人才,讓他繼承帝位,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舜。 ![]() 5、舜(前2109年--前2070年在位)。舜本名姚重華,號有虞氏,舜是他的帝號,所以舜有時候又被稱作是虞舜,或帝舜。舜即位后,果然也是不負眾望,沒有辜負所有人對他的期望,他虛懷納諫,懲奸除惡,任賢使能,使百業興旺。而舜的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其中,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 皋陶據說是顓頊孫女之子,上古四圣之一,被尊為司法之祖,主張以教化為先,輔以法治,是依法治國的開創者,堯舜禹的三朝元老,并且,夏商周三朝的法治,皆是皋陶的傳承。 ![]() 如果沒有大禹治水,這個超級功績,舜應該會把帝位禪讓給皋陶,不過大禹治水后,其威望和地位無人能比,所以大禹就先繼承了帝位。大禹即位后,皋陶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大禹禪讓的第一人選,不過后來,皋陶先于大禹去世了,我想,要是皋陶即位,憑著皋陶的威望,夏啟是不可能奪位的。 皋陶之外,禹是夏朝的開創者;后稷是商朝的始祖;契是周朝的始祖;夏商周三朝的開創者和始祖,都在舜的手下做事。這說明舜是一位慧眼獨具、善用人才的人,一舉奠基了華夏歷史上,最初三代王朝的誕生。 ![]() 03 五帝奠定了夏朝的誕生 所以,在這五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的精心治理下,五帝時期(大概前2409年至前2070年之間),華夏文明快速發展壯大,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制度逐漸由部落聯盟制,向最初的國家雛形轉變。舜在位后期,把帝位禪讓給了禹,禹在五帝治理發展的基礎上,開創了華夏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的誕生、第一個國家的形成,即:夏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