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怎么建立的?為什么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從三皇五帝到夏朝,這是一個怎樣的轉變和艱難歷程?夏朝是怎樣的一個朝代,它的發展走勢和社會面貌如何,人民的生活狀態如何?夏朝建立后,華夏大地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夏朝將統領華夏的子民,和一眾諸侯國走向何方? ![]() 01 大禹治水是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 我們知道,夏朝是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為什么大禹治水促成了夏朝的誕生?因為治水實在是太難了。在那個生產力低下、洪水滔天的年代,幾乎全國各地都遍布洪水,無數莊稼被毀,人們流離失所、有家難回、無家可歸,餓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整個華夏大地,都變成了一個“水鄉澤國”。禹的父親鯀治了九年,也沒能把洪水疏通、不再泛濫,所以到了大禹時,大禹是背負了多大的壓力,要是治不好,大禹父子兩代人,都要被釘在恥辱柱上了。 ![]() 所以大禹治水,一刻也不敢懈怠,整整十三年在外,在那個沒有交通工具的年代,就算有,道路被積水覆蓋,交通工具也是無法通行。因此,大禹就靠雙腳,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跑遍九州大地,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刻也不敢停歇的,去考察各地的河道和地形,疏通淤積。終于制定了“堵不如疏”的方略,成功的把洪水引入到河流里,然后再疏通到大海里,這樣,洪水退去,天下就復歸太平了。 僅這一項功績,就是舉世無雙的超級貢獻,足以讓無數后人敬仰。大禹治水成功,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讓人們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同時也使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和極大的提升。所以,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大禹無疑就是天神下凡般的存在。所以,舜之后,大禹繼承帝位,是毫無疑問、無可爭議、眾望所歸的那個人選。 ![]() 02 夏朝建立的另一大原因:大禹在位時間太短了 大禹繼位后,在位僅十年(前2070年-前2061年在位),就死于東行會稽的途中,這大概就是十幾年的治水過程中,操勞成疾而導致的過早衰亡。禹死后,本來是要禪讓給伯益,但民眾為什么支持大禹的兒子啟? 因為啟的能力也還不錯,并且結交了一大批親信和支持者,而伯益對于自己勢力的培育,則明顯不夠。這或許是因為大禹在位時間太短,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來跟伯益進行權力交接,因此就導致伯益的權力和勢力,構建的不夠強大,所以,在與啟的對決中敗北。 ![]() 我們可以看看,整個五帝的權力交接過程,就大致可以知道,禹在位時間太短,對于禪讓制的沖擊。第一,黃帝傳給少昊,少昊既是黃帝長子,而且又德行兼備,所以少昊繼位,是沒有任何問題。 第二,少昊傳位給顓頊時,顓頊早已輔政多年,能力十分出色,無人能比,朝政上上下下的勢力,也已經是很穩固,支持者眾多,所以,大公無私的少昊,把帝位傳給侄子顓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也沒多大問題。 ![]() 第三,帝嚳的即位跟顓頊類似,帝嚳早早的就展露出了出色的才能,而被顓頊委以重任,帝嚳15歲就開始輔佐顓頊,30歲即位時,已參政15年,所以顓頊沒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順理成章的傳給堂侄子帝嚳。 第四,帝嚳到帝堯,帝位的傳承有點小波瀾。本來帝嚳是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長子帝摯,帝摯在位九年,不善治國,所以帝位就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帝嚳的第四子帝堯,這一過程中,也沒有發生什么動蕩,是很平穩的一個過渡。帝堯在位期間,果然也沒有讓人失望,做的甚至比父親帝嚳還要出色。 ![]() 第五,堯傳位給舜,堯的在位時間比較長,在位后期,堯發現舜很優秀,因此就把舜招為女婿,并早早的就讓位給了舜,舜即位28年后,堯才去世。所以,就算有人不服舜,有堯在的這28年,也無人敢公開反對舜,等堯去世了,舜的帝位也早就穩固了。 第六,舜傳位給禹,大禹的功績那是不用說,同時代無人能比,而且禹繼承帝位時,舜還在世17年,這讓禹穩固自己的帝位,也有了足夠的庇護時間。同時,舜和禹都是偉大的人,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利,并犯下了一些過錯,而被舜所殺,舜和禹沒有互相防范、計較殺父之仇,舜依然是把帝位傳給了禹,禹即位后也沒有報復舜,所以,他們兩個都堪稱是偉大的人。 ![]() 以上這幾次,幾乎每次都有禪讓的風采,雖然都是在家族內部傳承,但都發揚了唯才是舉、舉賢不避親的美好品德。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知道,因為禹在位時間過短,只有十年,并且去世的也很突然,所以,他指定的禪讓人選伯益,只能匆忙即位。但卻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培植自己的勢力,和穩固自己的帝位。 而禹的兒子啟,能力也還不錯,多年跟著大禹,威望也很高,有了一定的權勢。所以,就算啟不奪位,他手下的那幫臣子,也想給啟黃袍加身,那些臣子都想著再上一層樓,成為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所以,啟和他手下的臣子,就趁伯益的勢力還不夠強大時,果斷出手,奪走了伯益的王位,從此開啟了家天下得傳承。 ![]() 03 說說禪讓制 實際上,禪讓制再怎么禪讓,也不可能禪讓給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要禪讓也是禪給有一定能力基礎的人,這個人必須是有多年的從政管理經驗,沒有經驗,就算他品行優秀,怕是也干不好。所以這樣,禪讓的人選,最終也只能是從統治高層內部去選,然后再進行一定的觀察培養,確定是有能力之后,才可以禪讓。 不過,禪讓有一個弊端就是,禪讓的人萬一是偽裝品行良好,一旦即位后他就原形畢露,心術不正、品行不端,那這就麻煩了,他會給國家的統治帶來波折。另外,權力的交接也不是君主一個人的事,還是一大幫高層權力斗爭的事。 ![]()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臣子肯定也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要隨著老皇帝的去世而失去。而君主交接時,權力高層的人員也會經歷調整,用誰、不用誰,這也是一場斗爭風暴。因此,權力的交接,從來就不只是君主一個人的事,更是一大幫新老高層的對決。 所以,不穩定的禪讓制,就這樣被世襲制給替代了。實際上,世襲制也不穩定,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君主的傳承,大概也只能是世襲制了,因為民主的思想,在這時還很薄弱,沒辦法成為主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