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關于9月起“不繳社保”約定一律無效的消息,激起層層波瀾。 一些小餐飲店,反響最大,他們認為,老板自己都沒有社保,店鋪朝不保夕,還怎么給員工社保呢?非要給員工社保,也就從工資中扣。 員工也不樂意了,自己一個月就兩三千,扣了社保之后,不是剩下一千多,這日子還怎么過啊。 一些自媒體,亮出了奇葩言論:“不是我們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我們。” 把社保的話題,引導到了一個方向——現在的老人,退休金那么高,就坐等年輕人繳納社保,讓他們享福呢? 社會上的論斷,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過于狹隘,沒有從大局,從人生百年,家庭百年大計來觀察。 為什么要繳社保,以下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01 小說《日瓦戈醫生》中,馬爾克爾、日瓦戈是很好的朋友。 他們一起經歷戰亂時代,馬爾克爾是軍人,守護一方平安;日瓦戈是醫生,總能在馬爾克爾受傷的時候,及時進行救治。 戰亂過去了,他們非常欣慰,還一起到一個小鎮上,準備度過祥和的晚年生活。 過了半年,他們的朋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馬爾克爾到日瓦戈家的井里打水,或者登門拜訪,想一起喝杯茶,日瓦戈很不高興,還做出驅趕的行為。 為什么出生入死的好朋友,都疏遠了? 人們經過分析,發現一個事實:馬爾克爾是軍人,因此他的晚年,仍舊有保障;日瓦戈是民間的醫生,在小鎮上無法行醫,也沒有保障。 說簡單一點,馬爾克爾晚年不愁,生活有尊嚴,有底氣;日瓦戈生計發愁,沒有底氣,只有脾氣。
人與人的差距,在中年的時候,少年的時候,是看不到的。反正大家都孔武有力,能夠干活,賺錢。 自己身體健康的時候,到處打工,如果不要社保的話,收入會多一點。那些有社保的人,可能收入少一些。 但是到六十歲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身體不允許一個人持續性干活,生活來源沒有了。反過來,那些中年有社保,收入不太高的,有了持續性的收入,不干活也很幸福。 繳社保,其實是人生的“復利定律”——持續在一件事上下功夫,收益會如滾雪球一樣增加。 社保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繳納社保十幾二十年,三十四十年,總額達到了二三十萬,都不是一次性就搞好了。 通過中年的積累,到了晚年,就開始回報自己了。 無法得到“復利”的老人,只能花自己手里的積累,難免是坐吃山空。看著積累沒有了,能不暴躁嗎?老人在社交中,也顯得低人一等。 你看看老年人的同學聚會,退休和不退休的人,狀態就是不一樣。 02 沒有社保的老人,要么是存款養老,要么是房租養老,要么是養兒防老。 第一種方式,如果遇到通貨膨脹,就很糟糕了。存款幾十萬,可能不夠花;存款幾千萬,不是凡人可以做到的。 第二種方式,這房子有好幾套,也是很難的,除非是城里的拆遷戶之類。 第三種方式,是很多老人在用的。但真的不好用。子女每個月定期給老人一筆錢,這導致子女活得很累,牢騷滿腹。有的子女,自己都吃不飽,誰都管不了。
就是自己的家庭里,幾代人的交往,也逃不過“價值交換”。 有退休金的老人,和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去子女家帶娃,子女的歡迎程度是不一樣的。 老人走不動的時候,子女是否孝順,和老人是否有退休金,有直接的關聯。 老人什么都自己有,子女只要安排一下,讓老人去住院,就醫,給老人結賬,這子女就樂意干。老人啥都沒有,要子女掏錢去結賬,恐怕會支支吾吾。 多子女家庭,老人指望子女給錢養老,更難。一個父親可以養活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養不活一個父親,古訓就是這樣的。 我們再看婆媳關系、岳父母和女婿的關系。老人隔三差五給兒媳女婿買點什么,他們就很開心。 老人去女婿兒媳的父母家,自己帶著禮物,就很受歡迎。也讓兒媳女婿有面子。 人與人很多關系,靠“哄一哄”。而哄的根本,就是花錢,給好處。 老人和孫輩的關系,就更要哄一哄了。 退休的老人,給孫輩的東西,是大大方方的。甚至給孫輩學習費用。這隔代親,真的親。 沒有退休的老人,給孫輩買什么,摳摳搜搜的。甚至有的老人,買了東西之后,向子女討要錢,不能虧本,導致兒媳火冒三丈。 別不相信,家人也很現實了,對老人們,難免會嫌貧愛富。 03 人活一輩子,其實是人和社會在互動,人和家庭在互動。 在社會上,跟上風口,就可以搶占先機,讓自己獲取社會的利益。政策來了,你不要,你回避。等政策過了,或者不適合你了,再去追回來,不可能的。 在家庭里,跟上家庭的變化,親情的改變,不要以為自己活在封建時代。 一個一輩子都有價值的人,生活有底氣,社交有籌碼,親人有真愛,獨處也自由。 記住了,今天是社保需要你,明天是你需要社保。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