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仙經之萬卷,不出陰陽; 得尊師之一言,自知真偽。——唐睦州分水人施肩吾 施肩吾是桐廬人,還是富陽人? 【一】 類似的爭論是很多的,比如朱熹是哪里人,劉伯溫是哪里人。這種爭論從古至今,古今中外,由來已久。 爭論背后的動因,是名,是利。 【二】 在以前,爭的是——施肩吾是分水人,還是新城(新登)人。 后來,分水縣并入了桐廬,新登縣并入了富陽,于是又爭——施肩吾是桐廬人,還是富陽人? 客觀上,這是行政區域的劃分帶來的。 打個比方:本來是分水和新登兩位小弟的爭奪,后來兩位小弟分別“投奔”了兩個大哥——桐廬,富陽。于是,兩位大哥繼續代表小弟開始爭奪。 雙方這樣爭,可以說是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個延續。 那么,這樣爭有沒有道理呢? 各有各的道理,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主張與施肩吾的淵源。 歷史上,富陽跟睦州沒什么關系啊。而桐廬縣和分水縣同屬于睦州,兩者關系更近一點。 因為行政區域的變化,桐廬得到了分水,且施肩吾的讀書處仍在今天桐廬縣境內。富陽呢,得到了新登,現在正管轄著施肩吾的“老宅子”——賢德村。 【三】 如果施肩吾生活在當下,他應該要去改身份證了。 可是,他是一個唐朝人啊。 他是哪里人,寫得清清楚楚:睦州分水縣桐峴鄉寶成里。 舉兩個例子吧: 1、唐朝的詩仙李白,一說他的出生地在唐朝重鎮——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可今天,這個地方屬于吉爾吉斯的領土。那么,我們現在稱李白是吉爾吉斯詩人? 2、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年出生于德國的哥尼斯堡,可現在這個地方叫加里寧格勒,屬于俄羅斯。那么,我們現在稱康德是俄羅斯人? 能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同理,施肩吾是睦州分水縣桐峴鄉寶成里人,因為這個“桐峴鄉寶成里”成了富陽的一部分,我們現在稱施肩吾是富陽人? 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 【四】 這種問題,不應該無休無止爭論下去的。是有處理標準的。 第一個標準,就是按史料來,遵從歷史,依據人物生活時代的行政區劃 施肩吾,大唐睦州分水縣桐峴鄉寶成里人。這一點是必須承認的,也是無法更改的。 講得簡單一點,施肩吾,睦州人;施肩吾,睦州分水人。都是對的。這樣的講法,是時空對應的。 ![]() 第二個標準,兼顧現實變化,補充說明。 畢竟當下的行政區域已經與當年不一樣了,有必要做出補充說明。在表述的時候,可以采用“歷史地名(今現代地名)”或補充說明的方式。 雖然,“分水縣”已經沒了,但“分水”這個名號還在啊,現在“分水”這個名號毫無爭議地歸桐廬所有。 唐代的分水縣,其轄區主要對應今天的桐廬縣分水鎮一帶。 所以,避免直接使用“唐代睦州分水(今浙江杭州富陽)”這樣簡單的括號注解,因為它容易造成“分水=富陽”的誤解。 推薦使用“施肩吾,唐代睦州分水(其故里桐峴鄉即今富陽區洞橋鎮)人”。 或者:施肩吾,唐代睦州分水縣桐峴鄉人,其出生地“桐峴鄉”地處富陽區與桐廬縣交界一帶,今屬富陽區洞橋鎮。 不要簡單講“施肩吾,富陽人”,也不必爭“施肩吾,桐廬人”,歷史就擺在那,幾句話就講清楚了。歷史上,桐峴鄉曾歸于臨安,又歸于新登,當年一定有人說施肩吾是臨安人、新登人,但這些都過去了,這些是流水的兵,“施肩吾,睦州分水人”才是鐵打的營盤。 【五】 為什么要“尊重歷史,時空對應”和“兼顧現實,注明今屬”這兩條標準呢? 這樣實事求是,不會搞混亂,不容易造成錯誤。 看看下面截圖中的說法,都是不尊重歷史的。 ![]() ![]() ![]() 杭州發布的內容,都說施肩吾在“富陽龍門”讀書了。 這真是哪跟哪啊。 富陽有龍門山,桐廬也有龍門山。 施肩吾讀書的龍門,指龍門寺,在《分水縣志》中有明確的記載:“龍門寺在縣東五十里龍門山,初唐僧司璋創建,施東齋先生嘗讀書於此……” ![]() ![]() ![]() 前幾天,跟學者趙華聊天,他以趙孟頫為例,說:一代又一代地方志作者,通過一步一步的“考證”“修訂”“坐實”“公論”,讓趙孟頫假館濮院的故事步步為營,成為一個牛皮吹破的實例。 這樣的案例,富陽的筲箕泉又是一例。 難不成施肩吾也會成為一例? 今天寫下的材料,就是將來的史料。所以,還是要尊重歷史,不要亂搞。 【六】 關于施肩吾的爭論,據說,在他考中進士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還流傳下一個民間故事,叫“兩位知縣爭狀元”。 其實施肩吾沒中狀元,但鄉里習慣這樣稱名。 話說施肩吾高中狀元后,新城縣(新登)和分水縣的知縣都爭相認定他是本縣人,這意味著當地官員可升遷、百姓可免稅。因為有利可圖,所以開始爭搶。 結局如何呢? 皇帝給兩縣知縣都升了官,給兩地百姓都免了稅。 這個故事,其實已經給出爭搶的結局,給出了解決爭搶的方案:大家都受益啊。——可故事都流傳那么久了,爭卻沒有停下。只看到了爭,沒看到故事里的和。 今天的富陽,已經造了施肩吾的紀念場館,也有施肩吾小學。這都是很好的方式。因為施肩吾與澎湖有關,所以富陽可以結合孫權、周凱、富春山居圖合璧等元素大做文章。 可是施肩吾的讀書處,在桐廬啊。這龍門山、五云山是搬不走的啊。 假如一個游客,去了施肩吾紀念館,還想去施肩吾的讀書處看看,難道指引他去富陽龍門山嗎? 應該不會這么做吧?也不能這么做吧? 同樣的,一個游客看了施肩吾讀書處,意猶未盡,我們就可以推薦他去洞橋鎮看看。 這樣,就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施肩吾。 【七】 想象一下:假設,施肩吾還活著,他會認同自己是一個富陽人嗎?畢竟他是“世業偏臨七里瀨”的。 尊重歷史事實,也尊重客觀現實。相較于爭奪于具體的行政區域歸屬,更應關注和傳承歷史名人施肩吾本身的文化精神與歷史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