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里,馬超,別名孟起,是扶風茂陵人,也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一位著名將領。他的父親是馬騰。馬超年輕時就已聲名顯赫。當曹操控制皇帝以號令諸侯的時候,馬超屢次拒絕了曹操的邀請,不愿進京擔任官職。 馬超聯合韓遂對抗曹操,結果大敗而歸,之后他投靠了張魯,成為其麾下的一員。 在劉備進攻劉璋時,馬超歸順了劉備,并參與了對成都的包圍。蜀漢政權建立后,馬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并受封為斄鄉侯。在蜀漢軍隊中,馬超與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齊名,共同被譽為蜀國五虎上將。 從結果看,馬超確實達到了人生巔峰,但細究其經歷就會發現,他的所作所為存在嚴重問題。他背叛君主、不敬長輩、殘暴無道、背信棄義,幾乎集所有惡行于一身。然而,這樣一個人為何能在三國歷史中被塑造成頂尖英雄人物?這背后或許反映了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價值觀念。在那個群雄并起的年代,個人的軍事才能和實際成就往往被看得比道德操守更重要。馬超的驍勇善戰和顯赫戰功,使他在歷史記載中獲得了與其品行不相稱的地位。這種現象也讓我們思考,歷史評價的標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背景和評判角度而變化。 【不忠不孝】 在《三國演義》中,馬騰和韓遂起初選擇在董卓權勢鼎盛時期依附于他。馬騰被任命為征西將軍,韓遂則成為鎮西將軍。這一行為從忠孝的角度來看,顯然不夠堅定。他們未能堅守對漢室的忠誠,反而在董卓得勢時迅速投靠,體現了他們在道義上的動搖。 董卓一死,韓遂和馬騰就跟他的老部下郭淮、李傕等人打了起來。雖然馬韓聯軍最后贏了,但沒過多久,這倆人因為利益問題又鬧翻了。 在雙方激戰時,韓遂殺害了馬騰的妻子。這一事件使得馬騰與韓遂之間的仇怨變得無法調和,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曹操抓住機會,利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各地諸侯,成功讓馬騰為他效勞。然而,馬超卻不愿跟隨父親一起投靠曹操,而是決定獨立掌控自己的勢力。 在曹操妥協,授予馬超偏將軍職位并讓其繼續掌控西涼舊部的情況下,馬超最終選擇接受這一安排。 公元211年,曹操進軍漢中,準備拿下張魯。然而,馬超卻出人意料地與韓遂等人聯手,組成了對抗曹操的聯盟。這一舉動在當時看來頗為反常,令人費解。 馬超對漢室的忠誠并非完全喪失,他向曹操臣服也有其復雜背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馬超的選擇完全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 盡管起初選擇了歸順,但隨后卻以自我安慰的借口發動了叛亂。到了三國后期,劉備攻打漢中時,他又轉而投靠劉備。這樣的行為,實在難以被視為忠誠。 韓遂與馬騰之間有深仇大恨,尤其是韓遂曾殺害馬騰的妻子,這種仇恨使得馬超不可能與韓遂聯手對抗曹操。更何況,馬超的父親馬騰當時還在曹操的控制之下,這更讓馬超無法選擇與韓遂合作。因此,馬超的行為不僅違背了孝道,也完全不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 馬超雖然因形勢所逼,不得不與其他勢力結盟以對抗曹操,但在那個特別看重孝道的時代,這種做法顯然不被社會所認同。這種道德上的壓力,可能也是導致他在投靠劉備后,始終未能獲得重要職位的原因之一。 【不仁不義】 關于馬超為何被視為不仁不義,這得從他歸順劉備之后說起。正如之前提到的,馬超在投靠劉備時,他的聲望已經大不如前。 馬超的軍事才能和戰斗力在當時的將領中非常突出,他麾下還有一批驍勇善戰的將領和精銳部隊。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劉備才主動向馬超伸出橄欖枝,將其納入自己的陣營。馬超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劉備的軍事實力,也為蜀漢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根據《三國志·彭羕傳》記載,馬超的摯友彭羕被調任至邊遠地區任職,心中十分不滿。在離開前,他特意去找馬超傾訴。出于對馬超的信任,彭羕臨走時憤憤不平地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皇帝已經年老昏庸,行為荒謬,難以再指望他有所作為了。 劉備這個人,思想頑固、脾氣倔強,而且已經上了年紀,沒什么實際用處。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擔得起恢復漢室正統的重任? 作為好友,馬超理應理解彭羕是在氣頭上才口不擇言,這種情況下幫對方遮掩才是人之常情。但出人意料的是,彭羕前腳離開,馬超轉身就把這事捅到了劉備那里。 彭羕剛到任所就被劉備下令處死,這充分暴露了馬超口中的仁德不過是空談。馬超本以為,通過這件事能讓劉備對他刮目相看,進一步獲得重用。 劉備雖然嘴上夸贊,但并未給予任何實際的好處。原因很簡單,一個為了利益能輕易背叛朋友的人,誰敢真正信任并委以重任? 深入探究這段歷史,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為何一個背信棄義、罔顧倫理的人,卻能在三國時期被冠以"頭號英雄"的稱號?通過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發現亂世中的價值評判標準與和平時期大不相同。在群雄割據的動蕩年代,個人的才能與功績往往超越了道德層面的考量。此人雖然品行有虧,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確實為所在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使得后人對其評價呈現出復雜而矛盾的特點。這種現象提醒我們,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用非黑即白的標準來衡量,而應該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進行全面分析。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馬超的人品和趙云一樣正直,能夠堅定地追隨自己的信念,歷史的走向是否會改變?這個問題恐怕沒人能說得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