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遍地是黃金”——10 年前,當我背著蛇皮袋站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門口時,對這句話半信半疑。彼時我剛滿 25 歲,帶著在工廠打工攢下的 3 萬塊,從老家安徽來到這座傳說中的 “小商品之都”,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總得試試,不能一輩子擰螺絲。” 如今,我在義烏擁有兩家工廠、6 家線上店鋪,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回頭看這 10 年,從賓王夜市擺攤被城管追著跑,到靠一款 “網紅發卡” 賺第一桶金,再到搭建自己的供應鏈,踩過的坑能裝滿一卡車,但總結出的 3 條 “發財鐵律”,或許能給想在義烏或其他城市打拼的人一點啟發。?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在義烏賺的第一筆錢:從 “垃圾堆里撿商機” 開始? 剛到義烏時,我住在城郊的農民房里,月租 200 塊,每天揣著饅頭在商貿城轉悠。看著琳瑯滿目的小商品 ——5 毛錢的發圈、1 塊錢的鑰匙扣、3 塊錢的玩具車,我既興奮又迷茫:東西是便宜,可賣給誰?怎么賣?? 半個月后,我在賓王夜市找到了答案。當時夜市里全是賣衣服、鞋子的攤位,唯獨缺 “一元兩元小商品”。我花 100 塊租了個角落攤位,從商貿城批了 500 塊的貨:指甲刀、挖耳勺、小鏡子,全是 1 塊錢成本的小東西,擺攤時喊著 “1 元一樣,隨便挑”,第一天就賣了 300 多塊,扣除成本凈賺 150。? 真正讓我 “小賺一筆” 的,是從 “垃圾堆” 里發現的商機。有天收攤時,我看到商貿城附近的垃圾堆里,有很多沒拆封的庫存發卡 —— 塑料材質,印著卡通圖案,只是包裝有點破損。我找清潔工打聽,才知道是商戶清庫存時扔掉的。我花 50 塊從清潔工手里買了一大袋,大概有 200 多個,回去后換了新包裝,在夜市按 5 元 3 個賣,3 天就賣光了,凈賺 300 多。? 這件事讓我明白:義烏的商機,藏在 “不起眼的角落” 里。別人嫌棄的庫存貨、看不上的小物件,只要找對銷路,就能變成錢。后來我專門收庫存小商品,再通過夜市、早市零售,半年下來攢了 5 萬塊,這是我在義烏的第一筆 “像樣的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靠一款 “網紅發卡” 翻身:從 “賣貨” 到 “做貨” 的跨越? 2016 年,短視頻開始火起來。有天我刷到一個女主播戴的發卡 —— 上面鑲著小水鉆,夾在頭發上閃閃發亮,評論區全是 “求鏈接”。我立刻跑到商貿城找同款,發現批發價要 8 塊,而女主播賣 29.9 元,銷量還很高。? 我算了筆賬:如果自己找工廠做,成本能不能壓到 5 塊以內?我拿著視頻截圖,跑了 7 家小工廠,最后有家夫妻作坊愿意試做,前提是我先付 3000 塊定金。我咬牙答應了,用攢下的錢訂了 1000 個發卡,成本確實降到了 4.5 元。? 貨做出來后,我沒再去夜市擺攤,而是注冊了淘寶店,主圖直接用女主播的視頻截圖(打了馬賽克),標題寫著 “網紅同款發卡,工廠直供”。沒想到第一天就賣了 50 多個,扣除快遞費,每個能賺 15 塊。更意外的是,有個快手主播看到我的店,主動聯系我拿貨,一下子訂了 5000 個,讓我賺了 2 萬多。? 這次經歷教會我第二件事:在義烏,“跟風” 不可怕,可怕的是 “跟得慢”。小商品的生命周期短,一款產品火起來,必須在 3 個月內搶占市場,否則就會被更便宜的仿品淹沒。后來我專門盯短視頻熱點,從 “泫雅風發夾” 到 “疫情期間的口罩掛繩”,每次都能抓住一波紅利,兩年內把淘寶店做到了 4 鉆,年銷售額突破百萬。?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但真正的危機也在這時出現:2018 年,同款發卡的工廠越來越多,批發價從 4.5 元降到 2.8 元,利潤被壓得只剩 1 塊錢。我意識到,只靠 “賣貨” 不行,必須自己 “做貨”—— 掌握設計和供應鏈,才能不被價格戰打垮。? 我花 8 萬塊租了個 100 平米的小廠房,雇了 3 個工人,買了基礎設備,開始自己設計發卡。比如在普通發卡上加個小燈串,晚上會發光;或者做成可拆卸的,能搭配不同衣服。這些小改動讓我的產品比別人貴 3-5 元,卻因為 “獨特性” 賣得更好,利潤反而提高了。? 三、年銷千萬的背后:3 條 “義烏式發財鐵律”? 從 3 萬塊本金到年銷千萬,我踩過的坑比賺的錢還多:被工廠騙定金、發錯貨損失幾萬、旺季斷貨眼睜睜看著訂單流失…… 但總結下來,能在義烏站穩腳跟,靠的是這 3 條鐵律:? 1. 把 “小生意” 當 “大事” 做,細節里藏著利潤? 義烏人常說:“賺一分錢撐死人,賺一毛錢餓死人。” 意思是小商品利潤薄,必須靠量取勝,而量的前提是做好細節。比如我做發卡時,發現很多同行的包裝是塑料袋,容易壓壞,我就換成硬紙板包裝,成本只多 2 分錢,卻能減少 10% 的退貨率;發貨時別人用普通快遞袋,我用帶氣泡的防震袋,雖然每單多花 3 毛錢,但客戶好評率提高了 20%,復購率也跟著漲。? 這些看似 “賠錢” 的細節,其實是在賺 “長期的錢”。現在我的客戶復購率能達到 35%,很多主播合作了 5 年都沒換過供應商,就因為他們覺得 “從你這拿貨省心”。? 2. 抱團取暖,別想著 “吃獨食”? 剛做工廠時,我總怕別人抄我的設計,對供應商和客戶都藏著掖著。后來有次旺季,我的注塑機壞了,急著交貨卻找不到人修,是隔壁做玩具的老王幫我聯系了維修師傅,還把他的備用機器借給我用。他說:“在義烏,誰都有難處,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這件事改變了我的想法。現在我會和 5 家工廠共享訂單 —— 忙的時候把單子分給別人,閑的時候接別人的外單;也會把靠譜的供應商推薦給同行,他們有好的貨源也會想著我。去年疫情期間,就是靠同行介紹,我接到了一筆外貿訂單,一下子消化了 30 萬的庫存。? 3. 永遠盯著 “新渠道”,老路子走不遠? 義烏的商人,個個都是 “渠道捕手”。2015 年別人還在趕大集時,我去了夜市;2018 年淘寶競爭激烈時,我轉做直播供貨;2022 年短視頻帶貨飽和時,我開始做跨境電商,把發卡賣到東南亞。? 每個渠道都有紅利期,抓住一次就能上一個臺階。比如現在做 TikTok,雖然起步難,但競爭比國內小,同樣的發卡,在東南亞能賣到 30 元(人民幣),利潤比國內高 50%。我常跟員工說:“每天花 1 小時研究新渠道,比埋頭做貨強 10 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義烏給我的,不只是財富,更是 “敢想敢干” 的底氣? 有人問我:“現在來義烏,還能賺到錢嗎?” 我的答案是:“比 10 年前難,但機會更多。” 難在競爭更激烈,利潤更薄;但機會也更多 —— 直播電商、跨境出海、社區團購,每個新渠道都在催生新的商機。? 10 年前我在夜市擺攤時,從沒想過能擁有自己的工廠;5 年前做淘寶店時,也沒想到產品能賣到國外。義烏教會我的,從來不是 “怎么賣東西”,而是 “敢想、敢試、敢改”:看到別人賺錢,別只羨慕,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做砸了別氣餒,改改方向再試;賺到錢別滿足,看看還有什么新機會。? 現在我依然每天早上 8 點去商貿城轉一圈,看新款、聊行情,就像 10 年前剛到義烏時一樣。因為我知道,義烏的財富密碼,永遠藏在 “市場里”,藏在 “愿意動手試試” 的人手里。? 如果你也想來義烏打拼,記住這句話:別問 “能不能賺錢”,先問自己 “敢不敢開始”。畢竟,這里連撿垃圾都能撿到商機,你又有什么理由怕失敗呢?? |
|